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行动 >新闻详情

健康中国报道 | 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士新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频道2019-12-12 23:14:51

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陆士新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前来送别。



陆士新院士遗体告别仪式


12日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陆士新院士”,横幅下方是陆士新院士的遗像。陆士新院士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陆士新院士遗体告别仪式


上午10时许,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陆士新院士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陆士新院士的遗体三鞠躬,并与陆士新院士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肃立默哀献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肃立默哀献花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肃立默哀献花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肃立默哀献花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肃立默哀献花



遗体告别仪式上,李克强、王岐山、王晨、刘鹤、孙春兰、陈希、温家宝、张德江、李岚清、吴官正、刘延东、丁仲礼、肖捷、王勇、白春礼、马晓伟、王贺胜、曾益新、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陈宜瑜、曹雪涛、乔杰、赵玉沛、甄永苏、孙燕携夫人崔梅芳及家人、程书钧、林东昕、詹启敏、赫捷、胡盛寿、张勇等送来花圈,对陆士新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向陆士新同志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河南肿瘤医院、郑州大学、中国抗癌协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陆士新院士生前同事、同行及学生和家属及亲友前往送别。



陆士新院士生前同事、同行及学生和家属及亲友前往送别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士新于1929年12月12日生于上海,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陆士新院士长期从事肿瘤病因学、化学致癌与癌变机理的研究,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研究成果,是我国分子肿瘤病因学开拓者之一。


在食管癌病因研究方面,陆士新院士坚持在食管癌高发现场(河南省林县)从事大量艰苦的人群研究达15年,克服种种困难,获得了大量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在食管癌高发区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鉴定出特异性诱发食管癌致癌物甲基苄基亚硝胺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首次在国际上报道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癌;系统的证明了亚硝胺是中国食管癌主要化学病因;确定了环境因素在食管癌病因中的重要作用;为林县防治食管癌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参与制定了“五项防癌措施”,指导林县食管癌宣教和防治工作长达数十年。2007年,陆士新院士再次检测了河南省林县环境中霉菌和亚硝胺含量,发现均已大幅下降,食管癌的发病率也下降了50%。就此在食管癌的防治上,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陆士新院士不断探索创新。他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随着科学发展,他也从肿瘤的病因学、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转向分子生物学领域,在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变化的基础上,首次克隆出多个食管癌相关基因(ECRG1-4)。陆士新院士在分子肿瘤病因学研究中的成果还获得国内外多项专利。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科学家们也跟随其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陆士新院士的研究成果为食管癌分子病因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陆士新院士长期的科研经历,敏锐的科学思维,追求真理的信念,促使他仍在不断探究肿瘤病因学研究的热点。在本世纪初,陆士新院士就在国内首次提出研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国内鲜有人开展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情况下,他就积极宣传,主持召开了“第一、二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学术大会”,并编写了《干细胞与肿瘤》及《癌干细胞理论与应用》的专著。他的课题组最初在Cancer Research和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等杂志上发表的肿瘤干细胞相关论文,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肿瘤干细胞的论文。陆士新院士对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肿瘤病因学研究和肿瘤靶向治疗开创了新的思维与途径。


陆士新院士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像慈父一样,视学生为己出。在他的关心和爱护下,一批批学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他自1997年当选院士后,就不再参与国家及省部委的评奖活动,旨在鼓励广大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与创新。他常说要多培养年轻人,要多给年轻人留机会,让年轻人更快更好地成长。他则把精力完全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科普宣教上,为我国肿瘤防治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士新院士一生热爱祖国,低调谦逊,追求科学真理。他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积极忘我的工作精神、执着奉献的科研追求、高尚儒雅的学者风范、宽厚仁慈的人格魅力和刚正不阿的做人态度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