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报道 | 防癌卫士陆士新 让我们远离癌症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频道2019-12-20 23:30:07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逝世以后,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哀悼并敬献花圈。他就是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陆士新。为了表达对陆老的追思,传承陆老执着的科研精神。2019年12月19日,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办的陆士新院士追思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追思了陆老为我国肿瘤防控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并号召大家要像陆老一样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司长宋树立:陆老他的事业和共和国共同成长,他也见证了我们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辉煌。在这个过程中,陆老以及他的同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将铭记住。今天我们能够迎来卫生健康事业迅猛的发展,实际上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家、科学家扎扎实实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追思,通过记者朋友的广泛宣传能够更好的,让更多的人受到激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我们可以汇聚起更多的力量来投入到健康中国建设的洪流当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更好的服务。
陆士新院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事迹却激励着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的执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 代表全院医务工作者对陆老的离世表示深深的哀悼,并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沿着陆老的科研方向,为我国肿瘤防控事业做出贡献,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陆老师身上这种爱国情怀,精神品德和知识分子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初心。总书记曾经寄予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现代化的伟大建设事业中。陆老师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产生于真知的力行者。缅怀是为了传承和发展,陆士新院士为我们树立起人生的丰碑。深刻的起誓和强烈的感召中国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肿瘤的科技工作者,戒骄戒躁,不懈的探索永攀高峰。陆老师音容犹在,英名长存愿陆老师一路走好。
随着科学发展,陆士新院士也从肿瘤的病因学、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转向分子生物学领域,在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变化的基础上,首次克隆出多个食管癌相关基因(ECRG1-4)。并在分子肿瘤病因学研究中的成果还获得国内外多项专利。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科学家们也跟随其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陆士新院士的研究成果为食管癌分子病因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陆士新院士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也与我们分享了在与陆士新院士一同工作时的点点滴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内科主任、GCP中心名誉主任孙燕:1982年,我刚刚从美国回来以后,我陪宋主任就到林县去看我们那个姚村的那个点。那个时候我们就看见老陆啊,在非常简陋的平房里头,他在那做实验,研究亚硝胺。而且我们后来知道,老陆他实际上就住在那个平房里头那就是全心全意整天在那,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做那个病因的研究。当然我们知道老陆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现了四种新的基因。特别还有发现了四种亚硝胺。所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大家传承老陆的这些精神,另外也传承老陆的工作。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但是陆士新院士并没有就此满足,依然以一个谦虚的态度来继续工作,这也令原卫生部科技司司长肖梓仁记忆犹新。
原任卫生部科技司司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肖梓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卫生部工作,有机会了解到陆士新同志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对食管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的成果。获得了国家卫生部多项重大成果的奖励。当时我就跟他说,我说热烈祝贺你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陆老很谦虚的说,我的工作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离开解决肿瘤问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陆老一生做事非常的认真,做人非常低调。陆老一路走好,愿陆老的精神,愿陆老的事业在人间永驻。
陆士新院士长期的科研经历,敏锐的科学思维,追求真理的信念,促使他仍在不断探究肿瘤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他还主持召开了“第一、二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学术大会”,并编写了《干细胞与肿瘤》及《癌干细胞理论与应用》的专著。通过举办这些学术会议和编写学术专著对学生们的科研指明了方向,让学生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所病因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大君: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个亚硝基化合物研究已经很难拿到经费了,所以我开始转向转到DNA甲基化研究上。一切进去,我们做化学分析的人,做那种DNA甲基化研究不难,但是做分子生物学的人可能会觉得门槛很高。所以我就把这个喜讯在2000年全国肿瘤大会上,我告诉陆老师,我建了一个甲基化测纯的方法,也是用色谱来测,色谱是我们分析亚硝基化合物最重要的一个手段。他知道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就把他一个学生派到我们实验室。然后就一块完成了课题。两个食管癌相关基因,其中一个已经引用了70多次。不管是作为他的学生,还是作为被他亲自教诲过的人,都深深的缅怀他,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特聘专家姜伟:2010年左右,陆老师一直动员我回国。他和当时的重点实主任詹启敏教授说,你回来可以跟我们一起工作,在2011年到2012年左右我回国,陆老师一直跟我们说虽然我们是两个研究组但是我们从来不分家,你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就是你的学生。陆老师对我这些年的支持,包括课题的申请,项目的申请,以及人才项目千人计划的申请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要把陆老师的工作传承下去,我也希望带好学生,告慰在天的陆老师。最后想说,恩师千古。
陆士新院士作为老一辈科学家除了在科研上孜孜不倦,同时他作为一名师者在工作上那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也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主任,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郭永军:陆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待人很亲,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过去陆老师经常出国,每一次回来都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当时那个年代带礼物还不是很方便,毕竟我们中美之间的差异很大,陆老师每次都带一个小礼物,我记得我收到的小礼物是是一个日本精工的小闹钟。陆老师还有很多朋友,还有很多亲人。他每次出国给大家都带这个礼物,我们出国的人都知道去开会时间非常短,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开完会基本上逛街的时间就没有太多了,他居然想到每一个人都上街上买一个礼物,陆老师真的是用心了。他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亲切的。希望以后能够沿着导师指引的事业继续往下走,对肿瘤的防治事业能够做出一点自己应有的一个贡献。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 陆士新-姜伟课题组 助理研究员 余茜颖:陆老师一生都热爱科研,他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我来的时候虽然他年纪比较大了,但是他活到老学到老,就像我刚来的时候,我发现他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本新华字典,我当时不明白是为什么,后来我才发现因为陆老师他是上海人,他可能普通话不是特别好,他每次打字的时候有可能打的不对,所以他就经常翻字典查。我们铭记陆老师的教诲,然后我们会努力的做好他一生热爱的科研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是世界食管癌高发区,每年平均死亡超过15万人,占全世界食管癌死亡人数的1/3。其中尤以林县为甚,全县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维持在 100/10万 以上。陆士新院士在林县工作15年,首次在食管癌高发区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鉴定出特异性诱发食管癌致癌物甲基苄基亚硝胺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首次在国际上报道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癌;系统的证明了亚硝胺是中国食管癌主要化学病因;确定了环境因素在食管癌病因中的重要作用;参与制定了“五项防癌措施”,指导林县食管癌宣教和防治工作长达数十年。通过有效的预防方法,林县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发病率下降约50%,取得了显著预防的效果。
河南省林县姚村卫生院副院长焦广根:陆院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在林县工作和生活长达15年之久。后期回到北京以后也非常关心关注现场的食管癌研究工作。林县已成为他生命的第二故乡,当时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现在当地人回忆起陆院士在林县参与的改水改厕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为了让当地人改善生活质量,不畏艰苦,走村串队去宣传。深入到每个家庭去讲解酸菜和霉变食物的危害,去讲解热食,速食和蹲着吃饭的危害,去讲解普及粮食储存、改水等卫生知识。平易近人,艰苦朴素。陆老安息吧,你的名字将永远回荡在巍巍太行,林县人民永远怀念你。
自1997年当选院士后,陆士新院士就不再参与国家及省部委的评奖活动,旨在鼓励广大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与创新。
陆士新院士一生热爱祖国,低调谦逊,追求科学真理。他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积极忘我的工作精神、执着奉献的科研追求、高尚儒雅的学者风范、宽厚仁慈的人格魅力和刚正不阿的做人态度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