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辉煌——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篇
来源:CHTV百姓健康频道2021-12-04 09:20:12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医学高原,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自2015年8月开始,在中组部的统一组织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北京、上海、重庆、安徽、广东、辽宁、陕西等7省市派出医疗专家,组成8支医疗队,对西藏自治区的8家医院,开展“组团式”援藏工作,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事业迎来发展的黄金阶段。
林芝市人民医院 外一科患者:医院好,主管医生、各个医生、护士都好,都负责!
那曲市人民医院 外二科患者家属:撞得严重的不得了,紧张的不得了,他说快去世了,送到医院后医生急救的特别好,医院技术太好了。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儿科患者妈妈:医生技术很好,心里很感激,治疗很顺利。
拉萨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患者:感觉在拉萨跟在内地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以院包科,创建等级医院提升综合实力
针对“1+7”受援医院科室体系不健全、诊疗能力不强的问题,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把“以院包科”作为突破口,重点建设85个具有高原特色的“拳头”科室,新建临床、医技科室228个,“1+7”医院全部创成“三级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强三甲不断提质升级,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6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乙,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上海市医事团体联合管理发展中心 党委书记 副主任,上海市第五、六、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日喀则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 副主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副院长 万兴旺:我们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目前是自治区单体投资最大,设备最先进,流程最合理,科室设置最齐全,环境最优美的医院之一,努力地推动医院向学习型、智慧型、研究型、创新型四型医院和西藏西部的区域医疗中心迈进。
打造重点专科,建设五大中心
“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强三甲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党委委员 副院长,安徽省第四、五、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原任 山南市人民医院 党委副书记 院长 吴晓莉:在强三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急危重症的诊疗水平的提升,目前我们胸痛中心是自治区第一家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高级卒中中心,是国家认定的,也是自治区内首家认定的,我们的创伤中心是山南市市级的创伤中心。
广东省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省心血管中心副主任 主任医师,广东省第五、六、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林芝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王晟:在全(自治)区率先完成了国家标准版的胸痛中心的建设,率先创建了骨关节置换的多学科协作的团队,申报并成功立项了5G高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在地广人稀的高海拔地区快速响应的急救体系的建设。
师带徒,培养本土人才
医院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建设,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重中之重,6年来,“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父带徒弟”机制,帮带本地医务人员,培养医疗骨干,帮带588个医疗团队,培养本地医疗人才2186名,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变输血为造血,让优势医疗资源的种子在西藏自治区深耕、发芽、结果。
原任 北京积水潭医院 院长办公室主任,现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副院长,北京市第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原任 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任轶:2015年开展“组团式”援藏医疗的时候,拉萨市人民医院仅有8名高级职称人员,现在我们已经有将近60名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这两年,我们三级四级复杂手术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都是由我们本地医生来完成的。
昌都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副院长 陈育东:以师带徒的方式开展了“1+2+2”的模式,主要是指一个专家团队,一个队员除了带两个骨干子弟,还要带两个新入职的年轻的徒弟,对骨干弟子手把手的传授,提升他们的临床技能。
6年来,在“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持续努力下,“打包移植”内地技术成果847项,突破性开展了2818项新技术,攻克了1885个新难题,一些当地医生逐渐成长并担当大梁,成为中流砥柱。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党委委员 副院长 副主任医师,陕西省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陈晨:114名本地医疗人才是基本实现独立开展诊疗工作,打包移植了525项先进经验,填补了260项技术空白,攻克技术难关56个,成功实施开颅、髋关节置换等重大手术150例。
那曲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那曲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副院长 索南平措:在“组团式”援藏的具体帮带下,有24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填补了相关的空白,通过“组团式”援藏,一带一和一带多的方式,带教学员181人,带教的本地学员可以独立开展近60项新技术、新项目。
创新医院管理模式,引进现代医院管理理念
创新医院管理模式,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充分借鉴对口支援医院先进管理理念和成熟管理经验,大力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医院发展活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医疗体系,推动医联体建设,辐射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北京协和医院 超声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第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原任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副院长 杨筱:经过6年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全方位的支援,我觉得整个自治区医院的面貌是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各个学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达到我们5年前制定的“大病不出藏”目标,实现了。
援藏开花结硕果,实现跨越式发展
组团援藏开启以来的6年,是70年卫生援藏工作历程中成果最显著的6年。西藏自治区已经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藏,2000多种“中病”不出市,一些常见的“小病”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 副主任 谭相东: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推动“1+7”医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是医院的管理水平提升迅速,基本形成了专家制约、制度管人的医院管理新格局。二是诊疗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就能够及时得到治疗的目标。三是人才培养的成效凸显,提升了医院医技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四是科室建设有效有力,重点建设了164个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群众就医需求的重点科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邢若齐:高度重视组团援藏工作,全力支持西藏开创卫生健康新局面。一是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编制为立足点,科学设置中长期发展目标。二是完善组团援藏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将组团援藏工作逐步向西藏县级医疗机构,尤其是边境县医院延伸。三是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四是以医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突破点,带动“1+7”医院全面发展,以五大中心建设为枢纽,重点加强急诊急救、呼吸、感染、重症、检验等专科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开展重点支援。
一支支医疗队,为西藏培育了一批好医院、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伍,大大提升了西藏自治区医疗服务能力,开创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