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伤亡才是院前急救的目的
2023-02-27 21:00:31
“救护车一响,就是拉人住院,做全套检查,住进抢救室,重症监护一天上万……”社会上部分群众这样议论。
“扩建急诊科,添置急救车,日夜运病人,住满各病区……”部分医院职工如此认为。
“这是大家不太了解院前急救特点,急救科普宣传不够造成的。”湖北省十堰市急救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刘家敏说:“院前急救的目的就是防重症降伤亡!通过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防止轻症伤病员病情恶化转化为重症,尽可能的减少危重伤病员,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2月26日,在十堰市创伤外科年会上,刘家敏教授结合18年急救管理实践,分析了院前急救的目的与特点,探讨如何让群众满意。
“院前急救是在事发现场开展的紧急救护、转运监护救治各类急危重症伤病员的活动,也就是120急救中心(站)、医疗机构和其他救援单位与社会个人,在伤病员送达医疗机构之前院外开展的社会急救活动。”刘家敏解释道,120接报有伤病员时,就会立即派出急救中心(站)救护车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
“大家应该了解院前急救的特点!”长期参与研制国家、省、市急救政策的国贴专家刘家敏具体介绍道:
速度和质量是院前急救的灵魂。120是政府设置的公共卫生服务公益电话,出现伤病员或突发事件危及生命安全时,都可以免费拨打120求救,报清具体位置和伤病员伤病情症状。120调度指挥台接警后,就会根据伤病员具体需求,按照“就近就急就专科能力就病人意愿”的调度原则,迅速派出救护车。各地均按医保部门出台的院前急救服务项目标准收费。而有些打120只是病情与就医咨询;有的轻伤轻症自行门诊或在家处理;有的在调度员指导下自救互救危机解除,如指导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排出气管异物、处理轻度烫伤等。刘家敏说:“所以提高120急救优质服务能力,为急危重症提供高效急救,不仅保障伤病员的病情稳定及缓解,还能因及时正确处置而减轻各种负担。”
急救体系的健全和高效是院前急救的根基。刘家敏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进城乡120一体化建设,十堰市2005年成立市急救中心、各县市区120指挥中心和市、县、乡镇医院急救站,共151家急救中心(站),有2670名急救人员、393台救护车、1架直升机、20只急救船,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了城乡陆、空、水急救体系,打造“城镇15分钟、乡村30分钟急救圈”与“1小时航空医疗救援圈”,实行“就近就急就能力”和分级分类救治原则,有效减少了轻症拖延至重症、因重症危及生命的现象。配备现代化抢救设备的救护车(包括负压救护车)、专业化高素质的急救队伍,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行现场生命支持和急救处理,稳定生命体征,安全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救治,提高了疫情重症和各类伤病员救治成功率。
复杂和专业性需求是院前急救的挑战。刘家敏分析:“大部分120呼救伤病员居家,少部分在室外各种场所,特别是一些意外突发状况,急救环境复杂,而且病种多样,要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抢救伤病员。有些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还需联动110、119、122等部门。”我们要求每个救护车单元配备急救医生、护士和驾驶员、担架员,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把伤病员脱离危险环境后,再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原则,优先抢救转运急危重症伤员。在搬运转送途中注意避免二次伤害,在转运监护中持续进行抢救。建立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通过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
急救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是院前急救的希望。十堰120开展急救常识进社会培训活动13年,刘家敏体会深刻:“部分群众掌握正确拨打120、心肺复苏、溺水救治、外伤包扎等基本急救技能后,已能在必要时开展救人自救。”目前,我国每年心脏骤停高达103万人,只有5%的患者抢救成功,心脏骤停黄金急救时间4-6分钟,现场第一反应人正确的心肺复苏和使用AED除颤,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全国各种事故每年死亡20余万人,如果现场目击者能够为伤员正确的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那么更多的生命可以挽回。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开展急救科普宣传培训,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20是急危重症伤病员的“生命线”,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的首要环节,也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相托,分秒把握”,刘家敏再次呼吁:出台国家院前急救法,健全“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急救体系”,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急救意识和大众自救救人能力,努力实现“防重症、降伤亡”的目的。(通讯员 韩小玲)
刘家敏讲述“减少伤亡才是院前急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