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也有风险?小心过敏性疾病危害儿童健康
来源:CHTV百姓健康、医学论坛网2023-03-02 18:45:00
过敏性疾病是指机体受到食物、吸入物(尘螨、花粉、真菌等)等抗原性物质(也称为过敏原)刺激后引发的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发生于机体各系统,覆盖全生命周期,从儿童至成人再到老人,可终身发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中国大陆地区人口中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4%~38%。世界过敏组织(WAO)指出,全球有近40%的人群患有过敏性疾病。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是最容易受过敏性疾病侵害的群体。过敏性疾病能否预防?如何确定孩子是否存在过敏?相关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侯新琳主任。
1、儿童过敏日渐高发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渐接近西方国家,如重庆地区2岁以内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为3.5%~7.7%;其他过敏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如国内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由2002年的3.07%升高到2015年的12.94%;2010年我国14岁以下城市儿童平均累计哮喘患病率已达到3.02%,2年现患率为2.38%,较10年、20年前分别上升了43.4%,147.9%。
对此,侯新琳主任表示,近年来国内外儿童过敏性疾病其实都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可能导致过敏的途径和过敏原相对多样,目前学界对于这一趋势的具体原因,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结果。有观点认为,随着生活水平发展、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生儿过敏原暴露机会越来越少可能是导致该现状主要原因。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现代人饮食结构的调整,肠道菌群的改变,食品加工过程的差异,也都有可能与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风险增高有关。
2、可以预测但难以预防的“过敏”
由于过敏性疾病受到遗传、感染与内毒素暴露、肠道菌群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部分情况下,对于儿童可能存在的过敏性疾病风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应判断的。比如对于存在过敏遗传家族史的儿童,就需要加强过敏方面的观察。
而在实际临床当中,医生往往会采取更加完善的策略。侯新琳主任谈到,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说,院内很多时候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就已经在观察其是否存在过敏倾向,一旦出现相应的过敏症状,就及时进行干预。但遗憾的是,目前临床上尚没有非常好的办法彻底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出现。但是,过敏原回避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家长可以采用以降低过敏性疾病危害的方式。
3、“过敏”的积极应对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在大力推进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乳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少数儿童来说,母乳喂养同样存在诱发过敏性疾病的可能。侯新琳主任提到,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在母乳喂养期间也有可能出现便中带血、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呕吐、腹泻等情况。一旦出现类似问题,就需要考虑是否是过敏性问题所导致的喂养不耐受。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来说,母乳仍然是婴儿的最佳食物来源。导致儿童过敏的主要原因,是多种食物蛋白可通过母乳进行传递。因此,建议这一时期的母乳喂养者进行饮食回避,适度规避掉可能导致过敏的牛奶、鸡蛋、甚至鱼、虾、豆制品等,减少过敏风险。
同时,侯新琳主任也指出,进行饮食回避后,仍然需要持续观察婴儿反应及生理状态。如果经饮食回避后,孩子仍然存在血便、腹泻、呕吐、体重不增等影响儿童正常发育的情况,就需要转换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将儿童饮食中替换为多肽、氨基酸等,减少过敏风险。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这一方案可以实现症状的缓解。不过临床当中,约有接近20%儿童即便使用深度水解配方,仍然达不到缓解,这时就可能需要使用氨基酸配方奶粉。此外,侯主任谈到目前流传很广的“口服免疫耐受”概念,这一概念尚没有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去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其减少过敏的可能性仍是存疑的,建议家长朋友慎重。
4、过敏儿童的辅食添加
在新生儿发育过程中,合理地辅食添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侯新琳主任强调,对于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在辅食添加过程中无需刻意降低辅食摄入量,或可以改变辅食添加时间。目前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主流学术观点对于过敏性疾病患病儿童的辅食添加并没有特别的推荐,一般建议正常添加辅食,当出现过敏时及时进行调整替换即可,以帮助儿童最大限度地适应各类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