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行动 >新闻详情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持续提升健康素养,着力增进全民健康举行发布会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06-06 18:01:38


间:202466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 李长宁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陆韬宏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于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王华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

               张忠德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

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

今天是第29个“爱眼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新版的指南体现了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措施,将进一步提高近视防控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通过深化城市医院支援县级医院、组织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县级以上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相关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

以上是近期重要政策文件情况通报。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监测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增长,“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从今年6月起,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以宣传推广新版的“健康素养66条”为主线,引导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让人民群众更好地重视健康、维护健康、享受健康,让每一个人真正能够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持续提升健康素养着力增进全民健康”。

我们请来了: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先生;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先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先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先生;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请问下一步国家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更好地服务百姓方面,还会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讲,健康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行动起来。前面我已经介绍了,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将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这项工作,这个行动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四个不断”。

一是不断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我们将汇集优质资源,围绕“一老一幼”、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不断完善健康科普资源库,出版健康科普系列丛书,办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持续发布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

二是不断净化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环境。加强多部门联动,广泛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加大对互联网不良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和处置。

三是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各地发挥好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的作用,用好用足现有的一些激励政策,让更多的医务人员能够更积极地投身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之中。

四是不断动员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继续推进健康县区和健康促进医院工作,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今年开始,每年6月我们将集中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主题宣传活动,来推动提升素养,收获健康。

谢谢。请继续提问。

香港中评社记者

健康素养关乎每个人健康,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总体状况如何?谢谢。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李长宁

谢谢你的提问。为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开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领导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每年组织开展全国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已经连续完成了12次的监测任务。

全国健康素养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6个县(区)。监测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依据,监测对象为15-69岁常住人口,每年调查人数约为8万人。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稳步提升,已经由2012年的8.80%上升到2023年的29.70%,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提升幅度明显增大,目前已经接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的目标。

另外,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如,从城乡分布来看,2023年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3.25%,农村居民为26.23%。如果从东中西来看,东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3.30%,中部地区为28.85%,西部地区为24.44%。

同时,通过分析发现,城乡差距、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谢谢。

澳门月刊记者

“一老一幼”是家庭的重心所在,请问上海市在促进“一老一幼”健康,提升健康素养方面,有没有什么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好做法?谢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陆韬宏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介绍一下关于老年健康的做法。上海实施健康老龄化行动,启动了心理关爱、营养改善、口腔健康促进等专项行动,我们利用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重阳节等时间节点,线上线下的开展了健康宣传,来宣传老年健康知识。

一是连续16年向全市常住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实用健康工具,例如运动健康知识手册、心理健康知识手册。通过读本、有声书这些符合老年人群特点的形式来开展健康科普。

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和老年人健康“守门人”作用,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已经达到483.5万人,这个签约率超过80%。

三是通过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来普及慢病管理、照护安全、康复训练这些知识和技能,全市累计建设小组共4万余个,累计参与的老年居民近80万人。

关于青少年人群,上海市巩固“医教结合”的工作机制,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校园建设,探索建立“健康副校(园)长”制度。一是开展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重点常见病和影响因素监测,来全面掌握青少年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的流行现状。二是扎实推进学生常见病和危险行为的干预和素养提升工作,开展了包括专家进校园行动、中小学生健康月、重点人群关爱这些干预行动,我们还提供了包括体重、睡眠、运动、电子屏幕使用和心理卫生这些主题干预的工具包,来推动学校、家庭、学生的联动,构建医教体协同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整合提升模式。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看到新修订的居民健康素养66条中,涉及食品营养的内容就有8条,那么目前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于康

谢谢记者朋友,您的问题非常重要。近年来我们国家居民整体的营养状况和膳食结构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类宏量营养素摄入的量基本达到了膳食参考摄入量的标准。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膳食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方面。包括人均烹调油量、食盐量等摄入偏多,已经超出了膳食参考摄入量的标准。另一方面,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还有蔬菜水果等等摄入不足,低于膳食的参考摄入量标准。

针对这些问题,第一,我们应该加强健康宣教,特别是推广和落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在全社会推广合理膳食理念,培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倡导合理运动,做到吃动两平衡,保持健康体重。第二,应该大力的贯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第三,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针对常见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慢性肾病等发布了食养指南,为这些慢病患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食养解决方案,应该加强对这些慢病食养指南的推广解读学习和落实。第四,有针对性地增加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的摄入,而适当的控制油脂、盐分的摄入。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马上就要开始高考和中考了,有些家长觉得该给孩子多补充营养,有些家长却觉得孩子想吃什么就应该吃什么,想请问专家,广大考生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于康

谢谢您的问题,我想这是广大考生和家长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夏季是属于高温多雨、比较潮湿,所以在夏季食物相对容易腐败变质,也是食源性疾病易发和高发的季节。高考和中考将至,我想在考生的饮食营养的保障方面,学校、家长和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考生应该尽量保持和平时一致的饮食习惯,包括进餐的规律、食物的种类和食物的数量,基本上与平时保持一致,不要盲目食补,对于可能引起过敏的,或者是过去有过过敏情况的一些食物要特别注意避免。

第二,食物要充分烧透煮熟,最好是现制现吃。

第三,不要贪吃一些冷饮、太凉的,对胃肠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在食用时令的瓜果之前要充分浸泡、洗净,并且要尽可能地去皮。

第四,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我们也要做好公共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当然,我想对于广大考生保持跟平时一致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

请问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工作中,公立医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如何激励医务人员投入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中?怎么样促进卫生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谢谢。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作为公立医院,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倡导健康新理念、培育健康新文化、引领健康新生活,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传播体系,在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中发挥“龙头”作用,引导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和平时工作中向患者、向公众宣讲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加强健康教育职责。

第一,搭平台、建机制,营造健康传播新气象。医院党委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尺,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传播平台,强化激励机制,适度奖励先进,激励引导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中积极作为、发挥作用。

第二,建队伍、拓阵地,打造健康传播新矩阵。发挥名医名家优势,组建专业队伍,发出权威声音;整合学科专科资源,构建“医院—专科—专家”三级自媒体科普平台,提升健康科普的传播力、影响力。在我们广东省中医院,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名医组成的健康科普传播队伍,去年我们一年已经开展了健康科普直播475期,受益人超过1300万人次。

第三,强特色、塑品牌,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尚。公立医院要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健康促进品牌,培育健康新文化,促进卫生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广东省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与特色,我们策划的《24节气中医养生歌曲》《小儿健康100问》等短视频,开设了《每日一膳》《德叔医古》等专栏,启动“生活中的中医智慧”健康促进行动,把中医健康养生的理念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面去。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也需要多方的力量参与。健康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李长宁

好,谢谢你的提问。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研究提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基于我国居民主要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研究遴选出公众应该掌握的基本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并适时进行修订。

二是开发健康教育活动核心信息和科普材料。比如,围绕不同的健康主题、不同重点人群,开发健康科普图书、海报、折页、长图、音视频、健康教育处方等材料。我们还大力推进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设。

三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传播活动。比如,开展主题传播活动,开设健康专栏和节目,举办健康科普大赛和健康知识讲座,充分发挥全媒体作用,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

四是为健康素养提升创造支持性环境。在健康城市、健康县区以及各类健康细胞建设中,都把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五是动员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提供工作规范、技术标准、科普材料、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六是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建立健康素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持续监测,及时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完善相关的政策提供循证支持。

我们说健康教育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参与行动起来。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传染性疾病有的是通过呼吸道传播,有的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也有的是通过体液传播,对于普通居民来说,该怎样更好的预防传染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什么呢?谢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 王华庆: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其实预防传染病,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主要从三个环节来采取措施,一是控制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易感人群。

但是对于公众来说,有两点比较重要。第一点是前面提到的健康素养里面涉及到的传染病知识,公众应该去熟悉、去掌握。第二是如果正在患传染病的时候,要听从临床医生或疾控机构的建议和管理。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如果患上了传染病,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这也是防止传染给家人和周围人的一个措施。比如,你刚才提到正在患呼吸道传染病的时候,这时候就建议不去或者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即使要去,也要戴上口罩。还有在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我们要用手肘或用纸巾来捂住口鼻,这也是防止传播的措施。如果我们患了肠道传染病或者体液传播疾病的时候,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这些对公众来说都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措施。平常我们戴口罩、勤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做饭的时候熟食和生食用的菜板分开,还有平常做好家庭通风、日常消毒,这对公众来说都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于保护易感人群来说,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让机体产生免疫力,来避免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再就是以上涉及到的三项措施当中,接种疫苗效果会更好、更容易实施,还有一个是在公众当中更可及、更有针对性。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

2023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46%,请问上海做了哪些健康促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怎样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谢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陆韬宏:

谢谢您的提问。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大力推进健康促进工作。我们归纳了一下,有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制度保障。上海连续实施六轮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针对健康影响主要因素,开展跨部门合作;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推进健康城市共建共享,特别是2023年11月1日《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这样一部地方性法规的施行,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二是注重社会共治。2005年成立了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由40个委办局和相关单位组成,全市16个区以及各街道乡镇都设有相关机构。在2016年成立省级健康促进中心的基础上,16个区相继成立了区级健康促进中心,37家市级医院、400多家公立医院都成立了健康促进委员会,我们还组建了健康上海行动的18个专项行动组,把健康上海建设情况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

三是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作用。每位专业人员都负有健康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为此上海市卫健委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来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促进主阵地”“健康科普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谢谢。

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今年全民营养周的主题是“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想问问于康老师,在日常饮食中如何增豆添奶?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于康:

谢谢您的问题。首先说增豆。大豆,大家知道是一个营养价值非常高的一类食物,表现在蛋白质含量很丰富,而且都属于优质蛋白。除此之外,大豆还含有非常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一些钙质、钾、维生素E等等,同时大豆还含有大豆异黄酮、植物甾醇等等,我们说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合物。常吃大豆,对儿童而言,可以有利于他的生长发育,对成人而言,适量的大豆摄入有证据表明可以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此外,豆腐或者相关的大豆制品口感比较细软,非常易于老年人摄入、吞咽、消化和吸收,所以对于老年人而言,适量摄入大豆及其制品有助于补充优质蛋白质,特别是有利于老年人肌肉衰减问题的防治。

建议成年人平均每人每天摄入15到25克的大豆,或者相当量的大豆制品。为此应该增加像豆浆、豆腐、豆腐丝、豆腐干、腐竹等等这些大豆或者大豆制品的摄入,并且我们建议均匀分布在一日三餐之中,对于全素的人群,建议平均每人每天应该摄入50到80克,而对于蛋奶素的人群,我们建议每日摄入25到60克。

第二,关于加奶。大家知道,奶及其奶制品是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同时是可以给人体提供非常好的钙的来源。当然还可以提供其他的,包括一些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300毫升以上的液体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为此,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奶类或者奶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等等,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建议少量多次饮用奶类及其制品,在食用奶制品的时候,建议把奶类制品和其他的一些食物同时摄入,比如说奶类与谷类、与水果蔬菜等等混合食用,这样可以延缓乳糖在肠道内吸收的速度,来降低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低乳糖的奶类,或者像酸奶这些发酵的奶类。谢谢。

新华社记者:

健康类的科普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但是网络上健康科普的内容却是鱼龙混杂,存在一些伪科普或者一些不科学的说法措辞,引起民众的焦虑。请问如何来规范这些内容,正确引导平台、媒体和公众?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谢谢你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关注,特别是一些老年朋友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老年朋友来咨询,在他们的朋友圈中会收到相关信息,向我们询问科学性、有效性等。

为了遏制虚假的健康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会同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制定了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在2022年印发,现在正在推动实施。这个意见主要从发布、传播、监管和社会监督等多个环节发力,来规范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健康知识发布和传播。

比如,一些媒体包括互联网平台,这些主体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责任,健全健康科普知识生产、审核、发布等管理制度。这些平台中负责编辑和审核健康科普知识的人员,也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制作、发布、传播的健康科普信息,应当由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核,我们发布的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的成员,他们实际工作中的一块重要工作,就是对一些信息进行审核,保证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对于已经发布、已经传播的一些健康科普信息,也要加强这种审核,及时删除一些虚假的信息,防止误导群众。网站平台等对一些申请注册从事健康科普知识生产的公众账号,也应当对其专业背景以及职业资格或者服务资质等进行必要的核验。

我们也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作品的推广传播。对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及时地处置辟谣,净化健康科普的网络环境。

谢谢,请继续提问。

三沙卫视记者: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瑰宝,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过程当中,中医药文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谢谢。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谢谢你。中医药文化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巨大贡献,蕴藏着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强身健体的智慧。广东省中医院致力于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独特作用,提升全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高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有以下几个方面做法。

一是坚持健康素养从“娃娃”抓起。我们牵头成立“岐黄护苗 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联盟,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

二是坚持健康守护让“老人”幸福。我们联合民政部门探索打造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范式,引导优质中医资源融入到养老服务。

三是坚持健康促进向“基层”覆盖。我们推广覆盖“省-市-县-镇-村”的中医药“防-治-康”方案,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的筛查能力、乡村卫生服务站常见病的认知能力。

运用中医药指导养生保健,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顺应自然。把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作为维护健康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要求,根据不同地域、季节、节气和时间的变化,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和情绪,比如说现在是芒种节气,人体心气升发,暑重湿重,这个时候要注重心的养护,还要注意清暑、祛湿、润脾。

二是动静结合。我们要找到劳逸结合的平衡点,动静有度,在运动、工作、休息之间找到平衡,或者快速恢复平衡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和生活的需要,保持身心和谐健康。

三是要平调脏腑。我们知道,脏腑讲究“和”与“平”,我们可以通过精神养护、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以及一些非药物疗法,或者适度用一些辅助的药物疗法,使我们的脏腑能够调和,保持机体阴阳气血平和,达到“五脏和而不病”的状态。谢谢。

中新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最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也就是常说的“健康素养66条”在今年进行了修订,想请问这次修订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具体修订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谢谢。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李长宁:

谢谢你的提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素养66条”,从2008年发布以来,在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做了第一次修订,这次是第二次修订。本次修订主要是考虑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卫生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比如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持续加重,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风险持续存在,这些都对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健康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对健康素养66条进行修订。

这次修订遵循着总体框架不变、更新完善、查漏补缺的原则,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增加了个人健康权利和责任的相关内容,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二是增加了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三是增加了慢阻肺、骨质疏松、健康口腔、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四是增加了安全与急救、家庭药箱储备、自测血压方面等方面的健康技能。五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了相关的知识点。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我们日常生活需要打哪些疫苗?现在已经进入夏天,我们还需要打疫苗来预防呼吸道疾病吗?谢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 王华庆: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预防传染病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接种疫苗可以覆盖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整个生命周期,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就是刚才提到了“一老一小”,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婴幼儿是免疫力尚未形成的阶段,老年人是免疫力正在衰退的阶段,所以这两个人群是我们预防接种的工作重点。

从婴幼儿、儿童这个角度来说,接种的疫苗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比如从一出生就开始接种的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等,这些都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另外,对适龄儿童来说,还可以接种没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像流感疫苗、水痘疫苗、HPV疫苗,还有肺炎球菌疫苗等。

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说,刚才我们讲到了因为老年人感染传染病后,重症比例比较大,出现死亡的风险也比较高,所以老年人也需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目前针对老年人,接种的疫苗主要有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新冠病毒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

刚才你谈到季节性的问题,其实对于适龄易感人群,一般不用考虑季节的因素均可接种。所以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就是及时接种,像预防麻疹、乙肝、百日咳等,对于儿童来说,应该及时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第二个要强调的,因为多数疫苗可能需要接种多剂次才能完成全程接种,所以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全程接种,建议要及时进行补种,让疫苗发挥更好的作用。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谢谢,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

随着5G时代的来临,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信息化等科技创新手段,更好服务居民?谢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陆韬宏

谢谢您的提问。上海是以“两库”,也就是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为基础,特别是今年5月21日启用了省级健康促进融媒体中心,也就是上海市健康促进融媒体中心,依托信息化来打造平急结合的健康科普传播创新模式:在日常运维过程中做到健康科普的“一次采集、核心编辑、多元发布、全网传播”,面对不同人群推进“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在应急状态下,也可以快速启动预案,通过全网24小时监测,来快速完成科普的生产、审核和发布,致力构建与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相适应的健康科普体系。在此基础上,也构建了全市健康科普“统一入口”,打造上海健康科普旗舰号,面向专业人员构筑可获取科普资源的汇聚平台,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健康科普的个性化推送。此外,上海还打造了省级全媒体健康科普平台——上海健康频道,通过大小屏的联动让市民随手随身获得更多的优质健康科普。同时,上海持续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型智慧服务,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让医疗数据联通更快速、让患者预约就诊更便捷、让家庭健康监测更有效,来做到健康档案随时查、体征指标智能测、慢病管理医生帮,家庭医生也通过平台开展智能化的重点人群随访,并结合“健康智慧驿站”等开展线上和线下精准化的健康管理,让广大市民从数智健康服务中获得更多的健康获得感。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健康素养66条”里明确指出,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减少盐、油、糖的使用?该如何减?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于康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大量的证据显示,油、盐、糖摄入过量会造成健康受损。盐分摄入过多可能导致高血压、肥胖症、骨质疏松发病风险增高;油脂摄入过多可能造成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风险提升;而糖摄入过多,可以导致超重肥胖,同时糖吃得多还是导致龋齿的危险因素。有些孩子吃了大量的糖会影响他的食欲,造成摄食不均衡,甚至引发营养不良。

要做到减盐,我们要知道健康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该不超过5克。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在做饭的时候,要尽量少放盐、少放酱油,也尽量少吃像咸菜、榨菜、加工肉等含盐比较高的食品包括调味品。要特别注意学会和习惯使用定量的盐勺,要学会阅读食物的营养标签,来选择“钠”低的食品。

关于减油。应该明确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不超过25克,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用油。食用油要注意经常变换品种,另外在烹调的时候尽量用凉拌、蒸、煮、炖、汆这些烹调方式,而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油炸、油煎的烹调方法,要学会并且习惯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来定量用油。特别要注意减少动物油的摄入,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同时也建议学会阅读营养标签,选择少油的食品。如果是在外就餐或者点外卖的时候,尽量选择低油的菜品,并且也提出少油的需求。

关于减糖,我们要明确,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的添加糖的摄入量不应该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每天25克以下。为此,我们就应该做到不喝或者少喝含糖的饮料,尽量用白开水或者淡茶水来替代饮料,在烹调过程中,尽量做到少放或者不放糖,少吃高糖类的食物。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米锋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就“持续提升健康素养,着力增进全民健康”的有关情况跟大家作了介绍,特别是有很多很好的健康提示,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后续我们还将就“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这一主题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