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头条| 北京医疗再升级!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将覆盖97%门诊量
来源:CHTV百姓健康频道公众号2025-02-14 18:31:20
2月12日,在2024年度首都卫生健康工作成效媒体沟通会上,北京市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徐长顺介绍,2025年北京市将加强“三医”协同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扩展到200家二级以上医院,覆盖二级以上医院97%的门诊量,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接入医院达到70家。回顾过去一年,北京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市民就医体验持续改善。线上预约就诊率达 92.2%。32 项支持医药创新政策落地,8 类慢性病长处方病种及用药清单推广。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覆盖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相关活动优化 “京通” 健康服务模块,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北京医学创新成果丰硕,获 7 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外资药企临床试验启动用时缩短。多个新院区开诊。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 4 个项目开诊,新增床位 2900 余张。卫生职业学院等项目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优化。国际医疗服务优化,发布英文版就医指南,多家医院提供英文挂号等服务,部分机构支持外卡支付。京津冀共建 115 个医联体。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肿瘤医院廊坊院区开诊。与多地签合作协议,支持河北建设 7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地共建医联体,开展多项互认项目。对口支援和国际合作升级,新增京蒙协作专科,实施援外工作获认可。299 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推进预约挂号 “五统一”,优化平台功能,实现影像、检验报告线上查询,多项目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市互联网医院达 92 家,互联网诊疗量增长。245 家医院开展周末手术,多项就医体验改善措施落地,基层医疗服务加强。建成 316 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基层卫生健康指标全国领先,改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 “长处方” 增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基层专病特色科室增加,建设 “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开展中医药服务建设。普惠托位增至 3.2 万个。托育服务精准对接,托位及普惠托位增加。母婴、老年健康服务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加强食品安全与职业病防控监测。疾病防控能力提升。建成传染病监测预警平台,应对传染病,完善慢性病防治体系,提升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紧急医学救援有力,优化急救布局,开展社会急救培训,保障采供血平衡。2025年,雄安新区将加快推进疏解医院建设。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项目将加快建设,同时全力推动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一期项目,以及第二批先行启动的3家疏解医院雄安院区的前期工作。在现有医院建设方面,雄安宣武医院二期正加快推进全面投用,科室设置也将有序完善。此外,容东兴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计近期开诊运营。为提升民生医疗服务,雄安新区今年将大力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雄安新区的雄县、容城县、安新县每县至少建设一家普惠性托育机构,并积极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同时,新区还将建设门诊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一个窗口为患者提供导诊、检查预约、投诉受理等全方位服务,极大提升患者就医体验。2月12日,联投湖北工建消息,其承建的光谷人民医院项目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及绿化施工,预计今年底开放就诊。该院定位为三级甲等医院,设床位1000张,将服务武汉东湖高新区120万居民。在传统医院中,患者常因在不同楼栋穿梭、反复乘坐电梯而感到不便和烦躁。光谷人民医院通过创新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四栋主楼间采用“X-Y”字形钢结构连廊连接,方便患者在楼栋间快速通行,减少步行和等待时间。医院建设注重打造舒适、高效的就医环境。根据不同科室需求,为大型医疗设备预留充足空间。例如,C栋地下室内设有4个核医学机房,采用厚墙壁隔绝辐射,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此外,医院后续还将打造复合手术室等先进空间,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条件。<邬贺铨院士:可信数据空间可为医院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提供安全保障>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接受采访时指出,医疗健康领域存在数据共享难题。当前,各医院拥有大量患者的化验、检查等高度隐私数据。一方面,医院担忧隐私泄露风险;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在辅助检查、诊断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医院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医院不愿无偿共享数据。邬贺铨院士表示,可信数据空间的出现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它为医院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提供了安全保障。在必要情况下,即便医院拥有数据,通过共享也能够提升自身医疗诊断能力。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数据共享不仅有助于医院开展医学研究,还能使患者享受到跨医疗机构的会诊服务,减少重复检查,为患者带来诸多便利。随着可信数据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医疗数据共享有望迎来新的局面,为医疗行业的进步和患者福祉的提升注入新动力。<国信证券: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迎来“Deepseek时刻”>近日,国信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变革期。随着 2025 年年初以来多家海外 AI 医疗公司关注度大幅提升,ARK Invest 发布的《Big Ideas 2025》更是强调利用人工智能 “操作” 数据将颠覆诊断、药物发现和治疗等领域,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正迎来属于自身的 “Deepseek 时刻”。国信证券研报显示,在制药端,AI 在临床前药物发现领域成果斐然,已取得显著进展,同时在临床试验中的患者筛选与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AI 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在医疗端,国内数据规范化进程稳步推进,电子病历评级等工作不断深入。这为 AI 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AI 在诊断服务、医疗设备、医院管理及精准诊断等领域已初现应用潜力。例如,在医疗设备领域,诸多仪器开始与 AI 系统深度融合,能够提供全时段的健康监测和自动化分析;在基因组学和精准医疗方面,AI 可加速分析大规模基因组数据,为医疗机构制定更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