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独家对话联想IDG首席技术官:从云端到床旁,如何用技术重塑智慧医疗?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3-24 19:40:24

2025年3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医疗卫生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全球健康大会(2025 HIMSS)盛大举行。作为全球医疗科技的风向标,HIMSS被誉为“医疗科技的奥斯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创新力量。这场盛会不仅是技术的展示舞台,更是推动人类健康智慧化的重要平台。


在这场科技与医疗交织的盛宴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现场独家专访了联想智能设备集团(IDG)商业首席技术专家Andy Nieto深入探讨联想如何以“全栈方案”驱动智慧医疗的未来蓝图。

作为全球领先的计算机制造商和技术公司,联想在HIMSS 2025的展台上展示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从基础设施到与EPIC、AMD合作的产品,再到ThinkPad、ThinkCentre、ThinkStation等PC设备,以及安全与工作站产品,联想充分展示了其“全栈能力”。Andy Nieto透露,联想的服务已覆盖全球超过3000家独立医疗机构,致力于引领下一代医疗技术的革新。


01

全栈方案的“双螺旋”结构



近年来,联想IDG展现了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全栈技术引领者的华丽转身。Andy Nieto表示:“我们带来了基础设施产品,比如与EPIC和AMD合作的解决方案,还有PC产品线——ThinkPad、ThinkCentre、ThinkStation,以及安全和工作站产品。”


这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覆盖云端到终端、从数据处理到安全防护的完整生态。


这种“双螺旋”结构——基础设施与终端设备相互缠绕、协同发力——让联想在医疗科技领域站稳了脚跟。从过去的硬件供应商,到如今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战略伙伴,联想不仅满足医院的硬件需求,更在重塑医疗系统的运行逻辑。联想不再只是“卖设备”,而是用技术串联起医疗的每一个环节,驱动行业迈向智慧化的场景。


02

临床场景的“翻译器”



联想IDG的技术方案究竟如何落地?Andy Nieto表示,EPIC与AMD合作打造的混合云平台,是联想技术架构的“硬核”一环。它能支持影像实时分析,比如让放射科医生快速解读MRI结果,还能为急诊响应提供数据支撑。联想官网一个案例显示,一家三甲医院通过混合云部署,将MRI影像分析效率提升了40%,这让医生能更快确诊,患者少一分等待。


终端设备则是联想技术的“触角”。ThinkPad在移动查房中发挥了作用,其抗摔、抗菌设计让医生在忙碌的病房也能放心使用,不怕摔坏或交叉感染。而ThinkStation工作站则化身AI辅助诊断的“大脑”, Andy Nieto表示,Workstation and Enablement作为这一功能的注脚——它能帮助医生分析复杂病例,缩短诊断时间。这些设备就像临床场景的“翻译器”,把技术语言转化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我们带来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全力驱动下一代医疗,”Andy在CHTV镜头前自信地说。


03

CIO采购清单遇上临床痛点



Andy Nieto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医疗IT领域的核心矛盾:“我们的客户是IT决策者和C级管理者。” 有研究发现,在实施电子健康记录(EHR)后,临床医生在不同临床工作之间的时间分配发生了变化,这可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技术本该是医生的“助手”,怎么反倒成了“绊脚石”?


Andy Nieto给出了破解之道:“我们致力于与构建医疗系统的人们紧密合作。”在他看来,技术与临床需求的“缝合”是关键。联想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其ThinkCentre设备在分级诊疗中的部署中大展身手——不仅让基层医院的诊疗效率大幅提升,还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了资源分配,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这种精准对接,恰恰是技术价值的体现。


技术的意义不在于采购清单有多亮眼,而在于能否直击临床痛点。联想正用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医疗,是让技术成为连接医患的“缝合线”,而不是加剧矛盾的“撕裂口”


04

从键盘到手术刀的“技术哲学”



Andy Nieto说:“驱动下一代医疗需要开发者和临床医生讲同一种语言。” 这句话揭开了医疗科技最深层的矛盾——工程师用代码写算法,医生用病历下医嘱,两个群体说着不同的"方言"


这一视角与前沿研究不谋而合。一篇权威论文指出:“医疗AI需建立临床验证-伦理审查-IT部署的三阶体系。”换句话说,技术不能只顾跑得快,还得走得稳,确保患者的权益与安全不被忽视。联想显然深谙此道,在推进技术创新时始终把伦理放在心上。从“键盘”上的代码到“手术刀”下的应用,每一步都力求负责任、可信赖。

这种哲学投射到技术演进路径上,意味着医疗科技的创新必须构建"双向翻译"机制——既要将临床痛点精准翻译为技术参数,也要把算法逻辑反向翻译为临床价值。工程师不能仅满足于在实验室跑通模型,而需深度理解手术室的无影灯为何而亮;临床专家也需突破经验壁垒,知晓代码的边界在哪里。


当双方在"患者获益最大化"的共识坐标系中找到交汇点,技术才能真正摆脱工具属性,进化为医疗生态的有机神经元。这或许就是Andy Nieto所言"同一种语言"的深层隐喻:不是术语的强行对齐,而是价值的共鸣共生


视频链接:独家对话联想IDG首席技术官:从云端到床旁,如何用技术重塑智慧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