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加征104%关税,正式实施!医药行业如何“破局”?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4-12 18:45:38
近期,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问题持续升级,单边主义政策引发全球医药供应链震荡。美国的“霸凌行为”是否正在将全球医药生态推向危机边缘?中国医药行业的多维突围能否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提供新的希望?
美国关税升级:逐步加码与严峻挑战
自2025年4月起,美国宣布对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统一加征10%的关税,但对中国商品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在原有20%关税的基础上,美国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34%的“对等关税”,使得总关税率高达72%。这一政策的出台源于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宣布,并在4月7日进一步提出可能再加征50%关税的威胁。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于4月2日宣布对中国医疗耗材、设备及零部件加征34%的关税。事实上,早在两个月前,特朗普就已宣布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一系列措施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政策的逐步升级。
中国坚决反制:关税回应
“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4日发布公告,宣布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同时明确“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这一政策覆盖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包括医药产品。
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医药产品的重要供应国,特别是在肿瘤特药、高端医疗器械及检测试剂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财政部官网公告截图
变本加厉,对中国关税从34%变84%!
2025年4月4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自当日起禁止中国、俄罗斯等“受关注国家”的科研机构访问其关键生物医学数据库,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和大规模基因组分析平台。这些数据库是全球科研人员长期依赖的核心资源,封锁措施直接导致依赖跨境数据合作的肿瘤学、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研究陷入停滞。
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进一步升级。4月8日,特朗普签署补充行政命令,将此前所有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条款中“34%”的表述统一替换为“84%”。这一调整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施压策略的全面加码。根据修订后的关税协调表第9903.01.63条款,新关税政策于4月9日正式生效,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从34%直接提升至84%,叠加现有10%的全球基础关税后,中国商品实际关税壁垒已攀升至104%!
白宫官网新闻截图
关税冲击下的全球医药困局
全球医药供应链震荡:成本飙升与药品可及性危机
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医药产品加征关税后,全球医药供应链成本激增18%,直接威胁123个国家的药品可及性。作为全球医疗供应链枢纽,中国承担着全球50%的医用口罩、38%的注射器和30%的原料药生产。美国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已显现:美国医院因医疗用品成本飙升被迫削减非紧急手术,非洲诊所面临药品短缺,拉美地区胰岛素注射器价格暴涨。中国医学科学院钟南山院士警告称,“医药关税战本质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系统性破坏,其危害将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
中国医药出口困局:市场份额与利润的双重挤压
自2024年9月起,美国对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如注射器、口罩、医用手套)加征关税,导致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5年2月新一轮关税生效后,中国医药企业面临出口成本激增的压力。以医用橡胶手套为例,美国宣布自2026年起将关税从7.5%提升至25%,尽管部分企业通过海外布局规避风险,但短期内成本压力难以化解。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量虽同比增长12.7%,但出口单价却下降6.1%,凸显价格竞争力下降与利润空间压缩的双重困境。与此同时,特朗普关税政策直接冲击资本市场,2月28日中国股市应声大跌,上证指数与恒生指数分别下跌1.98%和3.28%。
美国医药采购商的两难抉择:短缺药品与医保困局
美国90%的仿制药依赖进口,其中印度制造的仿制药核心原料(KSM和API)近七成来自中国。关税叠加效应正在撕裂美国医药供应链:连锁药房利润微薄却无法转嫁成本,处方药面临“负利润”困境;生产厂家若承担关税则可能停止生产短缺药品。波士顿大学健康经济学者塔尔·格罗斯指出,即使对5美元药品加征10%关税,也可能导致低收入人群减少用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最终让联邦或州医保项目为推高药价“买单”,低收入患者的处方支出本就由政府医保覆盖,关税成本最终反噬美国经济。
供应链重构与民生代价的恶性循环
当中国医药企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以规避关税时,美国市场却因原料药供应断裂面临药品短缺风险。而美国药企试图推动原料药回流本土的计划因建厂周期长达5~7年而难以落地,这场关税战最终演变为全球医药供应链的“囚徒困境”。
关税冲击下的中国医药局势
豁免清单:医疗器械厂商的短暂避风港
尽管美国对中国医疗器械加征关税的范围持续扩大,但最新发布的豁免清单显示,药品和核心原料药暂未纳入加税范围。这一政策调整为部分企业提供了短期缓冲空间,但业内普遍认为,加税品种的出口订单已面临显著压力,部分低值医用耗材(如注射器、针头、医用口罩等)的出口量可能直接腰斩。
国产替代的窗口期
美国加税叠加中国反制措施,为国内高值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创造了契机。目前我国高端高值耗材领域仍以进口为主,但关税政策的调整正在改变这一格局。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公司将进口设备和耗材已具备欧洲及国产替代方案,长期来看将促进国产产品渗透率提升。类似地,国内医疗机构在采购高值耗材时,也将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产产品。
短期应对与长期布局
面对关税冲击,国内药械企业需采取双重策略:短期内优先扩大维生素、抗生素等豁免产品的产能,同时通过在墨西哥、加拿大、东南亚等地建厂规避关税风险;长期来看,需聚焦内需市场并加速自主创新,以应对美国供应链“去中国化”的长期趋势。
临床用药的价格波动
尽管关税政策对内需型药品影响有限,但部分依赖进口原料的药品(如高端仿制药、检测试剂等)可能面临短期价格上涨压力。具体来看,关税豁免范围内的药品(如基础抗生素、维生素等)价格相对稳定,而涉及加税的高值耗材和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可能因供应链调整出现价格波动。
多维突围:中国医药行业的战略应对
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挑战,中国医药行业正通过供应链重构、制度型开放和技术突破实施多维度战略突围。在供应链方面,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生产,深化国内创新能力建设,同时在东南亚等地设立区域中心,降低贸易壁垒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药产业海外投资延续增长趋势,重点布局东盟、中东欧等新兴市场,生物药品制造业外资流入显著增加。
在制度型开放方面,海南自贸港成为制度创新试验田,吸引跨国企业参与药械引进项目,覆盖多个国家。中国修订《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与多国深化药品上市许可互认合作,推动跨境药品流通便利化,拓宽国际市场渠道。
技术突破方面,中国医药创新进入爆发期,科创板生物医药ETF启动募集,重点投向AI药物研发及基因治疗等领域。中国药企在ADC药物和基因编辑技术等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显著提升全球竞争力并为行业注入增长动力。
结语
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美关税战已对全球医药供应链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深远影响。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不仅影响了国际合作网络,也反噬了自身经济与民生。历史和事实反复证明,单纯通过提高关税无法解决美国自身的问题,反而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后果。而面对挑战,中国医药行业通过供应链重构、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转型潜力。
参考来源
1.https://gss.mof.gov.cn/gzdt/zhengcefabu/202504/t20250404_3961451.htm
2.https://www.whitehouse.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