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山东聊城:以健康传播为笔,绘就“江北水城”新画卷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5-08 18:39:26

在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广袤大地上,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孕育了被誉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聊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更在卫生健康领域书写着令人瞩目的篇章。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健康中国报道》栏目专访山东省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月莲。张月莲表示,聊城卫生健康工作以“小切口”改革守护居民“大健康”,通过创新举措和健康传播的有力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聊城,探寻这座城市的健康密码。

01

健康传播
助力“小切口”改革落地生根


聊城医疗基础扎实,是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双中心,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16所,其中,5所三级甲等医院,5所三级医疗机构,22所二级甲等医疗机构。近年来,聊城聚焦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创新“小切口”改革策略,先后出台改善医疗服务60条、缓解群众看病难20条、智慧服务10条等改革方案


在改革模式上,聊城坚持问题导向,构建“需求收集-问题研判-清单制定”机制,通过自主揭榜、定向派单,张榜51项、揭榜192项。在数字赋能方面,搭建“1+1+3”智慧医疗架构,依托1个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一套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市、县、乡三级医疗数据互通。在强基提能方面,聊城已经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10个、特色专科卫生院20个、中医特色卫生院10个,140家镇街卫生院全部建设“国医堂”、设立康复科,改造提升1065个村卫生室且全部实行6S管理,县域就诊率达92%、基层就诊率达78%。


“ 在解决这些‘小切口’问题中,健康传播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月莲主任表示,一是传递信息,将紧密群众就医痛点的改革举措告知公众;二是科普教育,全媒体科普将复杂的疾病诊疗规范等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三是树立形象通过展示医改中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果,提升社会对医改工作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聊城以“预住院”“全院一张床”“虚拟病房”等创新管理模式为例,借助健康传播,患者更加明白新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更愿意主动尝试新的服务模式。


02

传播让院前急救
“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在聊城,市县乡村“四位一体”院前急救体系是另一张“健康名片”。


14个“120+122”警医联动站点,52个健康哨点,5470名基层人员进行全覆盖培训……一系列举措让急救服务延伸至乡村末梢。此外,该市还强化“智能救援”,投入使用5G移动卒中单元救护车,心电图、CT影像等实时数据同步传输,让“上车即入院”成为现实。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精准救援,调度中心实现10秒接听、55秒派车。


张月莲主任介绍,在构建“四位一体”院前急救体系中,聊城坚持以传播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形成“传播-参与-成效”的闭环机制,同时将“四位一体”架构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健康服务。


首先,通过“千名医护下基层”、“急救技能大比武”等本土化传播队伍的打造,让基层老百姓对急救知识可观可感。例如,2024年“世界急救日”期间,14个警医站点同步举办心肺复苏培训,有5000余名市民参与。 


其次,传播矩阵日渐“立体化”。通过政务新媒体、社区微信群、村广播等渠道,将“120+122”警医联动流程、健康哨点功能等政策体系,以图文、视频形式拆解为群众易懂的“操作指南”,覆盖350万余人次。


此外,聊城还充分利用文化赋能传播,打造“沉浸式”健康生态。组建“繁森药箱服务队”,创作快板、相声等682部科普作品,深入社区、农村巡演。实施“交通送健康”工程,在全市1133辆公交车LED屏、300辆车载电视循环播放急救知识。


张月莲主任表示,健康传播是健康治理的“桥梁”、公共卫生应急的“预警器”和健康城市品牌的“放大器”。未来,聊城将通过机制专业化、内容场景化、渠道立体化和评估数字化进一步加强健康传播力,让健康理念融入大众日常,让健康生活成为全民风尚,为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绘就聊城绚丽画卷。


编辑:黎明
审核:再强、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