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血压变化,做好高血压管理 |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5-13 19:27:47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全面提升民众健康意识,推动健康知识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协同CHTV新媒体传播委员会日前启动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科普传播工程”,本周的主题聚焦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第16条: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在我国,高血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便可诊断为高血压。即便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低于 140/90mmHg,仍会被诊断为高血压。依据舒张压/收缩压数值大小,高血压又被分为三类:1级高血压(轻度),范围是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为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给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带来严重并发症,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了解血压的相关知识、积极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患者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更与生命健康的长久保障息息相关。
▼
血压,具体指的是动脉血压,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关键驱动力。心脏就如同一个强大的 “泵”,在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有力地泵入主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达到峰值,这就是收缩压,也被称为 “高压”;而当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使得血液持续流动,此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降至最低值,即舒张压,又称 “低压”。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在90~120mmHg,舒张压在60~80mmHg。而收缩压处于120~139mmHg,或者舒张压在80~90mmHg之间,则被定义为正常高值血压。
年龄增长就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收缩压的升高幅度相对更为明显。在性别方面,女性在更年期之前,血压通常低于男性,而进入更年期后,血压会有所升高,与男性的差距逐渐缩小。昼夜节律和睡眠状态也会对血压产生作用,一般来说,夜间睡眠时血压处于最低水平,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会迅速上升。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寒冷环境下,末梢血管收缩,会致使血压略有升高;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扩张,血压则会稍有下降。体型上,高大、肥胖者往往血压相对较高。体位的改变也会影响血压数值,立位血压高于坐位血压,坐位血压又高于卧位血压。身体不同部位测量的血压也存在差异,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0~40mmHg。此外,运动、激动、紧张、恐惧、兴奋等情绪,以及排泄、吸烟等活动,都有可能引起血压的升高。
▼
高血压长期持续存在,会悄无声息地对身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图1)。
图1. 高血压在不同器官中的考虑因素;高血压通过影响心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进而影响身体其他所有器官。左侧:控制血压的主要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脏钠潴留、血管收缩和外周血管阻力、以及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高血压可损害肾脏、大脑、动脉、眼睛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右侧: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导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作用于肾脏、肾上腺和心脏,从而增加血压,导致高血压[1]。
高血压危象:在紧张、疲劳、寒冷刺激、嗜铬细胞瘤发作,或是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作用下,小动脉会发生强烈痉挛,致使血压急剧上升,进而影响到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产生危急症状。
高血压脑病:这种情况多见于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过高,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的范围,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进而引发脑水肿。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如弥漫性严重头痛、频繁呕吐、意识出现障碍、精神错乱,严重时甚至会陷入昏迷,还可能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抽搐等症状,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极大损伤。
脑血管病: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主要的直接诱因,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当病变累及一侧大脑半球时,患者会出现对侧肢体无力或瘫痪的症状;若病变影响到大脑皮质,还可能引发癫痫样发作和失语症等;要是病变波及脑干与小脑,患者会出现双侧肢体无力或感觉消失、复视、眼球震颤、小脑共济失调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质量。
高血压性心脏病与心力衰竭: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的压力负荷持续增加,心脏为了克服这种压力,不得不代偿性地增厚心肌,久而久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改变,最终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慢性肾衰竭:在高血压状态下,肾脏的血管会受到压力影响,导致肾脏的血液灌注和滤过功能逐渐受损。尿液中会逐渐出现少量蛋白质和红细胞,肾功能减退往往首先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患者常常会有多尿、夜尿增多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肾脏的损害会不断加重,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主动脉夹层: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过高的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切应力增大,这种强大的力量容易导致动脉内膜撕裂,血液会顺着撕裂点进入主动脉中层,进而形成血管壁内血肿。主动脉夹层发病极为急骤,患者会突然感到心前区或肩胛区出现撕裂状或刀割样的剧烈疼痛,同时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和发绀等休克症状,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高血压及其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全方位的严重影响。身体上的不适,如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症状,会时刻困扰着患者,使他们无法正常地进行日常活动,工作效率大幅下降,生活乐趣也大打折扣。
从寿命角度来看,若高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这些并发症往往是导致患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其预期寿命会明显缩短。
▼
需要注意的是,血压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值,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1](图2)。
图2. 个体的具体生活条件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和严重程度[1]
超重或肥胖:体重超标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当身体超重或肥胖时,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会导致小动脉硬化及左心室肥厚,进而使得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肥胖还会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等,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据统计,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数倍。
高盐饮食:摄入过多的食盐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人体摄入过量的氯化钠后,会使体内的钠含量升高,钠会潴留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从而使血压升高。此外,高盐饮食还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病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 5 克,但在我国,很多地区居民的食盐摄入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一般来说,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一些抗阻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
吸烟:香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使心脏和血管处于缺氧状态,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促使血压升高。长期吸烟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过量饮酒:酒精对血压的影响较为复杂。少量饮酒可能会使血压短暂下降,但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此外,过量饮酒还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不良密切相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一般认为,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
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状态下,人体的交感神经会持续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直系亲属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在弗明汉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和约翰·霍普金斯先驱者研究中,父母双方均患有早发性高血压(发病年龄≤55岁)的子女,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加了3.4倍和6.2倍。相比之下,父母双方均为晚发性高血压的子女,其患高血压的风险仅增加1.5倍。此外,这种遗传效应似乎可以跨越几代人,因为祖父母的早发性高血压也被证明会增加孙辈患高血压的风险[2](图3)。
图3. 高血压发病的累积发病率与父母高血压发病年龄的关系[2]
▼
家庭自测血压的重要性和方法:家庭自测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定期在家中测量血压,患者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与诊室血压测量相比,家庭自测血压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血压水平,避免了 “白大衣高血压” 等现象的干扰。
在进行家庭自测血压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血压计,推荐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前30分钟内,患者应避免喝咖啡、饮酒、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稳,并排空膀胱,然后静坐休息5~10分钟。测量时,应选择合适的袖带,一般来说,袖带应能包裹上臂的80%左右。将袖带平整地绑在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窝上方2~3厘米处,松紧度以能插入1~2指为宜。测量过程中,患者要保持安静,平稳呼吸,不要说话或移动身体。测量完成后,应记录下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数值。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记录。
定期复诊与医生沟通血压情况:除了家庭自测血压,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定期前往医院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复诊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一般来说,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血压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复诊频率可能较高,如每周或每两周一次;而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复诊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如每月或每三个月一次。
在复诊时,患者要将自己在家中测量的血压数据详细地告知医生,包括测量的时间、血压数值的变化情况等。同时,患者还应向医生反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头晕、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方面的调整。医生会根据患者提供的这些信息,结合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等,评估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必要性: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是控制血压的关键措施之一。降压药物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血容量、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等,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然而,血压的控制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规律地服用药物,才能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如果患者不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随意增减药量、漏服药物或自行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血压的大幅波动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更大的损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突然停药可能会引起血压反跳,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引发高血压危象等严重后果。
了解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注意事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图4):
利尿药:通过促进肾脏排尿,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使用利尿药时,需要注意监测血钾水平,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症状。如果出现低钾血症,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补钾治疗或调整药物剂量。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患者要注意监测心率,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心率过慢。同时,患有哮喘、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的患者,一般不适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拮抗剂(CCB):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舒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部分患者在使用钙通道拮抗剂后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一般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使用ACEI类药物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干咳的不良反应,这是这类药物较为常见的副作用。如果干咳症状较轻,可以耐受,一般不需要停药;但如果干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考虑更换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ARB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耐受性较好,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
α受体阻滞剂(Alpha-Blockers) :主要通过阻断α受体,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这类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等副作用。
控制钠盐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每日钠盐摄入量,尽量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加工食品等高盐食物,同时减少烹饪时盐的使用量。
增加钾摄入:钾能够促进钠的排出,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患者可多吃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柚子等水果,以及菠菜、芹菜、土豆、红薯等蔬菜。
减少脂肪摄入: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可适当食用橄榄油、亚麻籽油,多吃鱼肉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血管。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一般建议运动时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钟左右。例如,一位50岁的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左右较为合适。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频率: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3~5天进行,每次运动30~60分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运动次数和时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还会加重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戒烟。过量饮酒会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患者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物钟,使血压保持稳定。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防止因身体疲劳导致血压波动。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减轻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患者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 18.5~23.9kg/m² 之间。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会使体内激素分泌失衡,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应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减轻压力,如听音乐、阅读、旅游、与朋友聊天等。也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降低血压。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遇到事情要冷静处理,避免急躁、愤怒等不良情绪,防止因情绪激动引发血压骤升。
[1]SAMANEH GOORANI, SOMAYE ZANGENE, JOHN D IMIG. Int J Mol Sci. 2024 Dec 26;26(1):123.
[2] KARRI SUVILA, VILLE LANGÉN, SUSAN CHENG, et al. Curr Hypertens Rep. 2020 Aug 27;2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