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去污技术的革新:日本AMS公司的全球突破与中国布局 | 2025 BIO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05 17:01:50
2025年6月16日至19日,美国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在波士顿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全球顶尖生物科技力量的盛会中,日本AMS公司主席兼CEO菅原裕一郎携其革命性核医学去污技术——BSL 177系统惊艳亮相。
菅原裕一郎 | 日本AMS公司主席兼CEO
作为一家肩负“投资核医学发展”与“助力福岛核灾后重建”双重使命的创新企业,AMS以福岛核事故环境修复技术为根基,成功将其小型化至医院级应用,创造出将放射性污染物处理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年压缩至12小时以内的技术奇迹。此次采访中,菅原裕一郎深入解析了这项技术背后的科学突破、日本临床实践成果,以及面向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为全球核医学安全体系的革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向。
使命驱动的技术创新从福岛废墟到医院病房的技术跃迁
双重使命塑造的技术基因
AMS 公司的创新轨迹始终镌刻着“核医学发展”与“福岛复兴”的双重烙印。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AMS团队在参与福岛核电站现场环境修复时,开发出可高效吸附62种放射性核素的大型吸附系统。这项曾用于广袤核污染区域的“田野级”技术,在公司“让核医学治疗更安全”的愿景驱动下,开启了从“田野到病房”的微型化革命。菅原裕一郎强调:“BSL系统是双重使命的直接折射——我们将福岛现场的操作经验与医院去污需求深度结合,让原本服务于大面积环境修复的技术,精准适配到患者排泄物的放射性核素清除场景中。”
技术转化的底层逻辑
这种技术跃迁绝非简单的“缩小尺寸”,而是涉及材料科学、流体力学与核辐射防护的多学科重构。在福岛应用中,吸附系统需应对复杂地形与多样化核素污染;而医院场景则要求设备具备便携性、即时性与高度靶向性。AMS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将福岛技术中的核心吸附材料进行纳米级改性,使其对核医学治疗中常用的镥-177(Lu-177)具备特异性捕获能力,同时将设备体积缩小至传统延迟罐的1/200,实现了“从工业级到医疗级”的质的飞跃。
科学突破的核心解析BSL 177如何改写核素去污时间法则?
颠覆传统的“时间革命”
在BSL 177系统问世前,全球核医学领域对放射性废液的处理普遍依赖“延迟罐储存”或“自然衰变”模式。以日本为例,传统方法处理含镥-177的废液需耗时2.5至4年,漫长的衰变周期不仅占用大量医院空间,更桎梏了核医学科室的诊疗容量。而BSL 177通过特殊吸附材料与动态循环技术的结合,将这一处理时间压缩至“数小时”级别——经实测,该系统可在8-12小时内完成对镥-177的高效清除,使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去污流程实现“当日处理、当日排放”。
材料科学的颠覆性突破
这项“时间革命”的核心密码藏在吸附材料的分子结构中。AMS研发的新型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其比表面积达到普通活性炭的500倍以上,在微观层面形成无数“纳米级陷阱”,对镥-177离子产生极强的配位结合力。更关键的是,这种材料具备“智能识别”特性:在混合放射性废液中,它对镥-177的吸附效率比其他核素高出3个数量级,避免了传统方法“一锅端”式处理带来的资源浪费。菅原裕一郎形象地比喻:“这就像在人群中精准识别特定个体,BSL的材料只‘拥抱’镥-177,而对其他核素‘视而不见’。”
日本医疗场景的实践验证从技术创新到临床价值的完美闭环
顶级医疗机构的实证数据
BSL 177系统的临床价值已在日本顶级医疗体系中得到充分验证。目前,该系统已在日本国家癌症中心与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完成装机运行。实测数据显示,其对患者排泄物中镥-177的去除率超过99%,这一数字远超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的“放射性物质排放安全阈值”。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在采访中提到:“BSL系统的引入,使我们科室的核素治疗床位周转效率提升了3倍——过去因废液处理周期长而不得不延长住院时间的患者,现在可在治疗后24小时内安全出院。”
医院容量与安全的双重提升
除了效率革新,BSL 177更从根本上重构了医院核医学科的安全体系。传统延迟罐储存模式下,医护人员在废液转运、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辐射暴露风险。而BSL系统采用全封闭负压运行,从患者排泄物收集到核素吸附的全流程均处于屏蔽状态,经第三方机构检测,设备周边辐射剂量率仅为天然本底水平的1.2倍。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的运营数据显示,BSL系统启用后,该中心核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年均辐射剂量较之前下降了87%,实现了“诊疗能力提升”与“安全防护强化” 的双赢。
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从技术输出到本土化生态构建
瞄准万亿级核医学市场
在谈及国际扩展时,菅原裕一郎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极大热情:“中国核医学市场的增长潜力是现象级的——据测算,2025年中国核素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且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AMS的中国战略并非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涵盖“制造本土化+技术合作+市场教育”的三维布局。目前,公司已与长三角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园达成意向,计划2026年前建成BSL系统的中国生产基地,将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60%以上,以应对中国市场对医疗设备“高性价比”的需求特征。
家用版产品的精准适配
针对中国核医学“门诊化治疗”的特色模式,AMS正加速研发BSL 177的“家用型”产品。菅原裕一郎分析:“日本核医学治疗以住院为主,而中国更倾向于门诊治疗——这意味着患者在家中康复期间的放射性污染控制存在巨大需求缺口。” 家用版BSL系统将采用便携式设计,可直接连接家庭排污系统,实时吸附患者排泄物中的镥-177,尤其适合北京、上海等人口密集区域。据透露,该产品已进入中国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审批通道,预计2027年可实现商业化落地。
合作伙伴生态的构建
为加速市场渗透,AMS正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旗下医疗机构、顶尖三甲医院核医学科展开技术合作。一方面,双方将共同开展BSL系统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数据收集,优化设备参数以适配中国患者的代谢特征;另一方面,计划联合培养核医学去污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理念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这种“技术+生态”的双轮驱动策略,彰显了AMS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全球核医疗安全的未来图景从技术革新到体系重构
重塑全球核医学安全标准
BSL177系统的价值远超出日本与中国市场——它为全球核医学领域提供了“放射性污染即时处理”的全新范式。世界卫生组织(WHO)核医学安全顾问委员会在最新报告中指出:“AMS 的技术突破有望成为修订全球核医学机构辐射防护标准的重要参考,尤其为发展中国家核医学科室的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目前,该技术已被纳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核医学安全升级计划”,计划在东南亚、中东等核医学快速发展地区推广应用。
推动核素治疗的可及性革命
放射性核素治疗因其精准靶向性,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但长期以来受限于“放射性安全顾虑”而难以普及。BSL系统通过消除 “废液处理瓶颈”,使中小医院也能安全开展核素治疗项目。菅原裕一郎展望:“未来5年,随着BSL技术在全球的推广,我们有望看到核素治疗的可及性提升5-10倍——这意味着更多癌症患者能获得这种‘精准打击’的治疗方式,而不必担心放射性安全问题。”
技术向善的力量,重构核医学的人文温度
从福岛核事故的废墟中汲取技术灵感,到为全球核医学患者创造“安全出院” 的可能,AMS公司的创新历程印证了科技向善的深层逻辑。BSL 177系统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以人为本”医疗理念的践行——它让核素治疗从“高风险操作”变为“常规诊疗”,让患者在获得精准治疗的同时,不必承受延长住院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