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尤其是傍晚之后,身上就被蚊子叮了几个包。这些叮咬不仅带来红肿瘙痒,更藏着健康隐患。据统计,中国已发现蚊类有18属 370余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按蚊(花蚊子)、库蚊、伊蚊 ,而伊蚊会传登革热,库蚊可能带乙脑,按蚊则可能带来疟疾。
家长们总担心孩子被蚊子“盯上”,也有人困惑“为什么被咬的总是我”?在近日召开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张颖分析了蚊子“偏爱”你的真相,还带来了许多实用的防蚊小妙招!
多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安然无恙,只有你被蚊子叮?其实蚊子挑“目标”,有一套自己的精准 “探测系统”。
张颖指出,蚊子对三类信号特别敏感:体温、二氧化碳和汗味。
蚊子的触角就像一个超级灵敏的温度探测器,它们可以通过感知热量来找到人。因此,体温偏高的人,就像在蚊子的“热成像仪” 里亮着一盏灯,自然更容易被锁定。
蚊子还可以通过触角捕捉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呼吸频率快的人,如孕妇、儿童、运动后的人,每分钟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比普通人更多。这些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在空气中形成“气味路标”,吸引蚊子循迹而来。
当人体出汗时,汗液中会含有乳酸、氨气、尿素等成分,这些物质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会让蚊子觉得“这里有个好吃的”。而且出汗多的人一般体温更高且皮肤湿,蚊子更容易找到他们。
张颖提到,这确实是有依据的。深色衣物吸热性强,会让体表周围温度略高,蚊子本就对温度敏感,自然更容易被这类“温暖目标”吸引。所以夏天选浅色系衣物,不光凉快,还能减少被蚊子“点名”的概率。
这是个实打实的误区。张颖明确表示,A型血和容易被蚊子叮咬确实没有关系。生活中常说“孩子特别招蚊子”,也与血型无关,真正原因是孩子新陈代谢快,体温偏高、出汗也更频繁,刚好踩中了蚊子对 “体温、汗味”敏感的“雷达”,才成了蚊子的“偏爱”的人群。
结合蚊子的生活习性,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张颖总结5步实用方法,从源头阻断到主动防护。
▌第一步是“断滋生地”。蚊子产卵离不开水,闲置的盆盆罐罐要加盖或倒扣,避免积水成“产房”;房前屋后的小水坑、水洼及时填平,不给蚊子留滋生空间;家里的水培植物,记得每7天换一次水。毕竟蚊子从产卵到成蚊最短只要7天,勤换水能直接切断它们的生命周期。
▌第二步是“灭成虫”。电蚊拍、电蚊香、灭蚊喷雾都是好帮手,但有个重要提醒:电蚊拍使用时千万别同时喷灭蚊喷雾,两者接触可能引发电火花,存在失火风险。用喷雾时,可先关闭电蚊拍电源,喷完后通风片刻再使用,安全第一。
▌第三步靠“物理防护”。家里装纱窗、纱门,能有效阻挡蚊子入室;睡觉时挂蚊帐,尤其是给孩子用,安全又省心;下水道也可以安装防臭防虫的地漏,库蚊喜欢在污水里产卵,地漏能从源头阻断它们进入室内。
▌第四步是“个人习惯”。从户外回家前,轻轻拍打衣服驱散可能附着的蚊子,别把它们带进家;大量出汗后及时洗澡换衣,汗液里的成分对蚊子可是“强诱饵”,保持清爽能减少叮咬。
▌第五步用“辅助工具”。含避蚊胺的驱蚊液、驱蚊花露水都是可靠选择,外出时涂抹在暴露部位,能给皮肤加一层“防护膜”,让蚊子“下不了嘴”。
此外,张颖提醒,在室外工作、旅游的朋友,可以选择一些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进行防蚊。
愿这个夏天,大家都能少受叮咬之扰,清爽度夏,自在无烦恼。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7月4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https://www.nhc.gov.cn/xcs/c100122/202507/d0e7cd40f66c41bbbbd3a3fb7ada929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