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他汀前必读:从服药时间到不良反应的全指南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18 10:20:50
他汀类药物是心内科最常用的降脂药物,能够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然而,许多患者对他汀的使用存在疑问,比如何时服用效果最佳、如何应对不良反应、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等。本文将从心内科医生的角度,系统性解答这些问题,帮助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他汀类药物。


李珍 主治医师
曲沃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专业,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诊治
担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及心衰中心的秘书长及数据管理员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重要性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内的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增加肝脏对LDL-C的清除,从而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他汀可使LDL-C降低30%~50%,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20%~30%。
哪些人需要服用他汀?
1. 确诊ASCVD患者(如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
2. 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3. LDL-C≥4.9 mmol/L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4. 10年心血管风险≥7.5%的中高危人群(需医生评估)。
他汀类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
他汀的服药时间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合理选择时间可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1. 短效他汀(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
建议晚上服用:因为胆固醇合成在夜间最活跃,短效他汀半衰期较短,晚上服用能更好地抑制胆固醇合成。
2. 长效他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
任意时间服用均可:长效他汀半衰期长(15~30小时),全天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因此早晨或晚上服用效果相当。
3. 食物对他汀的影响
● 洛伐他汀需与食物同服以提高吸收率。
● 其他他汀一般不受食物影响,但避免与葡萄柚(汁)同服,因其可增加他汀血药浓度,升高副作用风险。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尽管他汀总体安全性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需提前了解并正确应对。
1. 肌肉相关副作用(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
● 症状:肌肉酸痛、乏力,严重时出现酱油色尿(横纹肌溶解)。
● 处理:
√ 轻度肌痛可先观察,或换用另一种他汀(如从阿托伐他汀换为瑞舒伐他汀)。
√ 如肌酸激酶(CK)超过正常值5倍,需停药并就医。
√ 补充辅酶Q10可能缓解症状(证据有限)。
2. 肝功能异常
● 症状:转氨酶(ALT/AST)轻度升高(发生率约1%~3%)。
● 处理:
√ 轻度升高(<3倍正常值)可继续用药并监测。
√ 如持续升高或出现黄疸,需停药并排查其他肝病。
3. 血糖异常(新发糖尿病风险)
● 风险:长期使用可能轻微增加血糖水平(风险约0.2%/年)。
● 处理:
√ 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但心血管获益远大于风险。
√ 非糖尿病患者无需过度担忧,定期监测即可。
4. 认知功能影响(罕见)
● 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模糊(通常可逆)。
● 处理:停药后症状多可恢复,必要时换用其他降脂药(如依折麦布)。
如何提高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许多患者因担心副作用或认为“血脂正常后可停药”而自行减药,导致治疗中断,增加心血管风险。
1. 正确认识他汀的作用
● 他汀需长期服用:停药后胆固醇可能反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风险增加。
● 血脂“正常”≠可以停药:ASCVD患者LDL-C目标值通常需<1.8 mmol/L,需长期维持。
2. 定期监测,减少担忧
● 用药1个月后复查血脂、肝酶、CK,确认疗效和安全性。
● 稳定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3. 生活方式配合
● 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摄入。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戒烟限酒:吸烟会抵消他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4.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避免与以下药物联用:包括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抗真菌药(如酮康唑)、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等,可能增加副作用。
● 必要时调整剂量:如与氨氯地平合用,辛伐他汀剂量不宜超过20 mg/天。
特殊人群的他汀使用建议
1. 老年人(>75岁)
● 优先选择长效他汀(如瑞舒伐他汀),剂量适当降低。
● 需密切监测肌痛和跌倒风险。
2. 肝功能不全患者
轻中度肝病可用他汀(避免高剂量),严重肝病禁用。
3. 肾功能不全患者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无需调整剂量,其他他汀可能需要减量。
他汀不耐受怎么办?
若患者无法耐受常规他汀治疗,可考虑以下替代方案:
1. 换用另一种他汀(如从辛伐他汀换为氟伐他汀)。
2. 减少剂量+联合依折麦布(可降低LDL-C约50%)。
3. PCSK9抑制剂(如阿利西尤单抗,适用于极高危患者)。
结语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保护的基石,合理使用可大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通过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监测不良反应、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长期用药。如有疑问,务必咨询心内科医生,切勿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记住:坚持服药,就是对自己心脏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3): 313-321.
[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3): 221-255.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30119-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