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疯长、头发掉?中医戳破:抗衰老的“根”在肾精,补对了才年轻!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18 18:40:15
“衰老不是某一天突然发生的,而是像水滴穿石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当眼角出现静态纹、梳头时大把掉发、爬两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其实都是身体发出的衰老信号。衰老从来不止于皱纹和白发,它关乎全身健康的根基。想要科学抗衰,首先要读懂身体的预警,找到衰老的根源。
身体发出的衰老信号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孟宏表示,人衰老的信号藏在日常细节里,从皮肤到骨骼,从毛发到血管,全方位提醒我们健康状态的变化。
▌皮肤衰老
皮肤的衰老最为直观。眼周、额头的静态纹即使不做表情也清晰可见;法令纹加深、苹果肌下移、下颌线变模糊;皮肤暗沉粗糙,换季时容易泛红刺痛,甚至出现红血丝;伤口愈合慢,晒斑、老年斑成片出现,甚至反复过敏。
▌头发衰老
头发的衰老则体现在量与质的双重退化。梳头时梳齿缠满头发,地漏频繁被堵塞,发际线悄悄后移,头顶露出“空白区”;曾经乌黑的头发变得干枯分叉,染发后不到两周就冒出白发,且新生发丝多为灰白。长期忽视会导致毛囊萎缩,最终停止生长,还可能因头皮失去保护而引发炎症。
▌骨骼衰老
骨骼衰老的信号常被误认为劳累。上下楼梯时膝盖咯吱作响,弯腰捡东西容易闪腰,身高比年轻时矮了3厘米,甚至打个喷嚏都会觉得肋骨疼痛。这些背后是关节僵硬、脊柱弯曲、骨密度下降,若不干预,轻微跌倒就可能骨折。
▌血管衰老
血管衰老就像全身衰老的“加速器”。稍微快走就胸闷气短,手脚常年冰凉,指甲发紫,伤口愈合缓慢;爬两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午饭后昏昏欲睡。这是因为血管壁变硬变脆,循环变差,可能会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问题。
中医视角:
衰老的根源是肾精亏虚
为什么这些衰老信号会同时出现?孟宏从中医视角给出了解释: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给出了答案:衰老的本质是 “精气神” 的不断损耗,其中 “精” 是根基,而 “精” 主要储藏在肾中,肾精亏虚正是衰老的核心原因。
中医将人体比作一棵大树:肾精是树根,为全身提供营养;气是树干,输送养分到各个器官;神是枝叶花果,体现生命的活力。树根枯萎,树干和枝叶自然衰败——这就像肾精不足时,皮肤、毛发、骨骼、血管会同步出现衰老症状。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理论:肾精不足会导致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下降,胶原蛋白流失,进而引发皱纹和松弛。毛囊因供血不足萎缩,出现脱发问题。黑色素细胞凋亡加速,白发占比逐年上升。同时,肾精亏虚还会导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跃,使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上升。
科学抗衰老:从补肾精入手
抗衰老的关键不是对抗皱纹或白发,而是滋养肾精这个 “生命之根”。中医和现代医学共同验证,补肾精能从根源改善衰老症状,且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
▌“籽能养精”
种子是生命的载体,与肾精的先天之气相合。中医传统处方中常用种子类药物,现代研究发现其富含卵磷脂、维生素和植物雌激素,能预防女性绝经后因激素减少引发的多种问题。日常可适当食用核桃、枸杞、黑芝麻等种子食物。
▌“黑色入肾”
根据五行理论,黑色对应肾脏,黑色食物能补充肾精。这类食物,如黑豆、黑米、桑葚,富含花青素和微量元素,抗氧化能力强,能延缓大脑衰老、预防皮肤皱纹、提升免疫力。
▌“血肉有形之品”
清代名医叶天士主张用动物药填补肾精,因为其成分与人体脏腑更契合。例如鹿茸中的尿苷,能延缓干细胞衰老,促进组织再生修复,这一发现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
需要注意的是,补肾精≠壮阳。很多人误以为补肾只是男性的事,甚至与“壮阳”画等号,这是严重的误区。中医的 “肾” 涵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全身机能,补肾精是调节整体平衡,延缓衰老。女性因经、孕、产、乳的生理过程,肾精消耗更快,更需要及时补充,尤其绝经后,补肾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的风险。
抗衰的核心,是给身体的“树根”浇水施肥。正如孟宏教授所说:“抗衰老是一场充满爱意的自我投资”,当我们守护好肾精,收获的不仅是年轻的外表,更是精力充沛、远离病痛的健康人生。
[1]Wang XQ, Zou XR, Zhang YC. From "Kidneys Govern Bones" to Chronic Kidney Disease, Diabetes Mellitus, and Metabolic Bone Disorder: A Crosstalk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Science.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6;2016:4370263.
[2]CHTV百姓健康频道视频号:科学抗衰老之皮肤毛发“断崖式衰老”的生物学机制与干预措施
[3]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刘衡如, 刘山永, 校点.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卷二十四·谷部·大豆条, 1488-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