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吃3天剩菜住进 ICU,这个“杀手”你家可能也有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2 18:04:37

近日,据光明网报道,郑州61岁的张先生因连续三天吃了冰箱里的剩饭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头痛、高烧,晕倒后被紧急送医,最终确诊为李斯特菌引发的化脓性脑膜炎,直接住进了ICU。医生说,这种细菌导致的重症感染,死亡率高达20%-30%。



生活中,不少人总把剩菜细心封进保鲜盒塞进冰箱,觉得“放冰箱就安全”“热一下就没事”。但张先生的经历给我们敲了个警钟:冰箱里的隔夜菜,可能正在悄悄“滋养”李斯特菌这个 “冷血杀手”。



李斯特菌到底有多“狡猾”?


冰箱的“常驻民”


李斯特菌最“狡猾”的地方,就是能在低温环境中“安营扎寨”。我们常用的冰箱温度多在 0-4℃,这个温度能抑制多数细菌生长,却拦不住李斯特菌。它不仅能在低温下存活,还能缓慢繁殖,尤其喜欢剩菜里的汤汁、油脂和蛋白质,把这些当成“养料”以不断壮大自己。


李斯特菌病的潜伏期通常3天到数周不等,妊娠感染者可长达2个月,等出现发热、头痛或流感样症状时,很多人根本想不到是几周前冷藏的剩菜惹的祸。


专挑弱势人群


李斯特菌还特别会“挑软柿子捏”。健康成年人感染后,可能只是轻微腹泻、恶心,像得了一场普通肠胃炎,往往被忽略;但对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比如老人、孕妇、新生儿,或是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它会趁机发难,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甚至突破血脑屏障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病情进展极快,治疗难度极大。张先生正是因为年纪较大、免疫力下降,才被这种细菌 盯上。

隔夜菜“养菌”的关键环节,

你可能每天都在犯


李斯特菌能顺利进入人体,往往和我们处理隔夜菜的习惯脱不了关系。以下三个环节,很多家庭可能每天都在重复犯错误:


1.储存超时:越久越危险


很多人觉得“冰箱里放几天没事”,但剩菜在冰箱里存放超过2小时,李斯特菌的数量可能翻倍。尤其是高蛋白食物,比如红烧肉、海鲜、豆制品,本身营养丰富,更是细菌繁殖的温床。有人说“冷冻能杀菌”,其实冷冻只能让细菌暂时“休眠”,一旦解冻,它们会迅速苏醒并大量繁殖,风险丝毫不减。


2.加热偷懒:“热一下”≠“杀干净”


“反正要加热,放几天没关系”,这是最常见的误区。李斯特菌对高温有一定抵抗力,仅仅“热到表面烫手”远远不够。实验显示,要彻底杀灭它,需要让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且持续加热2-3分钟。比如一碗剩汤,只煮到冒泡就关火,碗底可能还藏着存活的细菌;一块剩肉,表面热了,内部却还是凉的,等于给细菌留了活路。



3.冰箱“脏乱差”


生肉渗出的汁液、蔬菜腐烂的碎屑、洒漏的汤汁,都会让李斯特菌在不同食物间“串门”。比如把剩菜直接放在生鸡肉下方,生肉里的细菌可能通过滴落的汁液污染剩菜;冰箱密封条上的污垢,更是细菌滋生的死角,每次开门都可能让细菌附着在食物上。


3招阻断李斯特菌的“入侵路”



想要既不浪费食物,又避开李斯特菌的威胁,关键在这三个实用方法:


1.快存快吃


剩菜出锅后,别等完全凉透再放冰箱。室温下细菌繁殖速度极快,最好在2小时内密封冷藏。存放时一定要分装成小份,比如一顿能吃完的量,避免反复取出加热,每一次加热冷却,都是细菌“扩张”的机会。


特别提醒:有些食物天生“高危”,建议当天吃完绝不隔夜,比如凉拌菜(没经过高温烹饪,本身可能携带细菌)、海鲜(蛋白质易分解,细菌繁殖快)、菌类(储存中可能产生耐热毒素)。


2.加热要“够狠”


汤类、粥类:煮沸后再保持沸腾5分钟,确保碗底、锅边都热透;


肉类、丸子:观察内部是否变色,用筷子戳最厚的地方,确保没有凉心;


米饭、面食:打散后蒸10分钟以上,避免结块的部分加热不充分。


3.定期清洁冰箱


每月至少清洁一次冰箱:用稀释的白醋(或专用清洁剂)擦拭内壁、隔板和抽屉,重点清理密封条(可用牙刷刷掉缝隙里的污垢);


生熟食物严格分开,生肉、生海鲜放在冰箱最下层,用密封盒装好,避免汁液渗漏;牛奶、剩菜等即食食物放在上层,远离生食材。


其实,真正的“不浪费”,是对食物保持敬畏,对健康保持清醒:该吃的时候好好吃,该扔的时候果断扔。毕竟,比起一顿剩菜,我们的健康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下次打开冰箱看到剩菜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样吃,真的安全吗?

参考来源:
1.光明网:吃了三天剩饭,男子直接住进了ICU,医生:这个习惯很多人都有
2.Goulet V et al. What is the incubation period for listeriosis?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 13:11.
3.Schwartzenberg K.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olekulare Grundlagen und klinische Bedeutung. LMU München, 2022.
4.齐鲁晚报:《冰箱里藏着“耐冻菌”,冻上一年也能“复活”》
5.Smith, J. A. “Cooking of meat: effect on texture, cooking loss and microbiological quality—a review.”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0.3 (2023): 123-135.
6.澎湃新闻:这些食物隔夜吃风险高,专家建议“宁剩荤不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