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心血管疾病的全面管理:守护健康,从“心”开始,每个人都应掌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5 18:27:08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疾病死亡率的“头号杀手”,其死亡率约占我国人口死亡率的40%,严重威胁着大众生命健康。


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肺动脉栓塞等常见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展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脏骤停等重症心血管疾病,不仅发病急、病情重,而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可以通过全面的管理策略,包括症状识别、预防措施、治疗策略、紧急处理、自我管理、特殊人群预防、综合治疗以及公众意识提升,来有效控制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周胜华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名医

中南大学一级主任医师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分会副会长

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首席

国家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专家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心血管医院(中心)主任

心血管代谢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Section Editor、《Circulation(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副主编

《柳叶刀》杂志特邀审稿人

高等教育出版社《内科学》统编教材主编并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国家级精品课程《内科学》视频公开课负责人

参编英文《介入心脏病学专著》3部

近年以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 Research》、《JAMA Network Open》、《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J Mol Cell Cardiol》、《European Heart Journal Open》、《J Adv Res》、《Heart Rhyth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百余篇

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

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1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 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1 项、中华医学会临床研究专项基金1项、卫生部重点部属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

获湖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

获湖南省首批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

国际首创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无创精准放疗获发明专利多项


症状识别:

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图片
图片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因疾病类型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晕厥、乏力等。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的胸痛,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高血压会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头晕,甚至晕厥。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并就医,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图片
图片

1、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 年龄: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40岁以下人群的数倍。


● 性别: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暴露于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以及生物学差异有关。


●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2、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心血管健康。


(2)慢性疾病因素

● 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 mmol/L,或降低幅度≥50%。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HbA1c<6.5%)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其他危险因素

● 空气污染: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高浓度PM2.5环境中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通过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心理压力。


治疗策略:

精准治疗,多管齐下

图片
图片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因疾病类型而异,但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精准治疗是现代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核心理念,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危险因素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下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用于降低心率,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缺血。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用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肌重构,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的患者。

● 利尿剂:用于减轻水肿,降低心脏负荷。

● 醛固酮拮抗剂:用于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射频消融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移植等。


3、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的优点。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等。


紧急处理:

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图片
图片

在心血管疾病的紧急情况下,如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等,及时处理和正确的急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如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甚至是意识丧失,这些都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的信号,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至关重要。例如,心肺复苏(CPR)可以在心脏骤停时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而正确使用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缓解胸痛,也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这些急救措施不仅能够稳定患者病情,还能为专业医疗人员的到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再次强调,不要忽视任何可能的心血管疾病症状。许多患者因为对症状的忽视或犹豫不决,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及时就医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最重要一步,也是对患者生命负责的表现。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而正确行动可以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自我管理:

患者主导,持续康复

图片
图片

自我管理是心血管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到康复过程中。心血管疾病的自我管理包括多个方面:首先,要学会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按时服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随访则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移动健康应用程序,来记录自己的症状、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日常活动,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还能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除了身体健康的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当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时,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如与家人、朋友交流,或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特殊人群预防:

关注细节,个性化管理

图片
图片

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特殊人群需要格外关注和更为细致的个性化管理。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因此需要更频繁地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对于孕妇而言,孕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等,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孕妇在孕期需要特别注意血压的控制,定期进行检查;对于有遗传倾向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需要从早期开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生活方式干预、定期体检等。


生活方式干预

图片
图片

● 合理膳食:强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鱼类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5g),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每日能量的50%~55%。


● 身体活动: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减少久坐等静态生活方式。


●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通过限制热量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减轻并维持体重,BMI应控制在<24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 戒烟:成人及青少年应禁止吸烟,避免二手烟暴露,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 限制饮酒:不建议饮酒,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肝肾功能受损者以及孕妇和青少年。


● 保持健康睡眠:建议每日保持7~8小时充足睡眠时间,避免失眠和睡眠时间过短。


●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抑郁、焦虑、暴怒等不良情绪,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图片

总结


守护心血管健康刻不容缓,预防胜于治疗,行动始于当下。掌握风险因素、识别预警信号、坚持科学治疗与自我管理,并积极拥抱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牢牢握住健康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等.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2):1000-1021.

[2]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编写联合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1): 4-19.

[3]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 中国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营养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4): 315-33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5.04.002.

作者:周胜华 中南大学一级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