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抗抑郁药起效慢?盘点大脑修复时间表,你的「情绪开关」需要多久重启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6 14:00:35

患者:“医生,我换过好多药都没用!还是整天焦虑,开心不起来...这病治不好了吗?”


医生:“具体用过哪些药?剂量和疗程呢?”


患者:“抗抑郁药、安眠药都试过,前几天能睡好些,很快又失效了...”


家属(打断):“他每种药吃不到一周就停药,听人说哪里好又换医生开新药——这样反复折腾,神仙也难帮!”


上面的场景在精神科诊室里经常上演。很多患者会因为在用药初期看不到效果感到疑惑和焦虑。有些人会因此自行停药,不再继续治疗;有些人会不断更换不同的药物治疗,对治疗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有些人可能会去尝试不知名的药物或所谓的“神药”……



然而,抗抑郁焦虑药物的治疗并不像止痛药或退热药那样立竿见影,治疗本身更像是一场修复工程,需要投入细心的观察,用心的调整和耐心的等待。本文就将揭开这类药物“慢热”的秘密,并教给你如何科学观察药效,与医生相互配合,打赢这场攻坚战。


刘果 主治医师


博士,讲师,主治医师

音乐想象治疗师

现工作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精神医学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秘书

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抗抑郁焦虑药为何“慢热”?

图片
图片

与止痛药、退热药等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药物”不同,抗抑郁焦虑药物的核心作用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修复因长期压力或短期强烈刺激导致的神经递质紊乱。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2周):药物积累期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需要在血液中达到稳定浓度。在服药的同时,药物也会通过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积累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2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脑的神经递质仍然处在紊乱的状态下,因此患者仍感到情绪低落、焦虑,甚至有时因为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失眠)而更加烦躁。


第二阶段(第2~4周):受体恢复期

随着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逐渐稳定,药物会源源不断地通过血脑屏障(类似于进入大脑前的筛子),进入到大脑中,并作用不同的神经递质受体(药物想要起效必须和这些受体结合,就好像钥匙必须插进锁里才能开门一样)上。这些受体功能在抑郁和焦虑状态下受损,工作的效率很差,十分的“懒惰”。当药物持续作用下,体内药物浓度达到一定标准时,它们就会逐渐被激活,敏感性逐步恢复。部分患者在这一阶段会感受到“稍微轻松一点”,比如不再被负面情绪压垮,开始感觉到放松一些,对日常活动不那么抵触。但距离完全恢复还有很大差距,情绪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波动。


第三阶段(第4~8周):全面恢复期

在这个阶段,神经递质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正常地运转,同时促进神经突触重塑,大脑对情绪的调节能力逐步恢复。此时,多数患者会明显感受到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升、动力增强,甚至能重新拾起曾经的兴趣爱好。


因此,吃药2~4周无效就停药并不可取。抗抑郁焦虑治疗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前几周可能看不到绿芽,但水分正在渗透土壤,为生长积蓄力量。


为什么有人“吃两周就见效”,

有人“吃两个月还没用”?

图片
图片

即使服用同一种药物,不同患者的反应也可能有天壤之别。这背后可能有基因、疾病、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1、疾病类型与严重程度

抑郁症伴焦虑共病、难治性抑郁症(使用不同药理机制的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2次以上无效)的患者,其神经递质紊乱更加复杂,起效时间可能更长。比如,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8~12周才能感受到药物效果。


2、基因差异

人体代谢药物的酶活性由基因决定。高活性酶会过快分解药物,导致常规剂量无效;低活性酶则使药物蓄积引发副作用。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精准调整剂量或替换药物,规避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3、躯体疾病的“干扰”

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疼痛等疾病会直接诱发或加重抑郁焦虑。若未根治基础病,抗抑郁治疗可能徒劳——曾有患者抗抑郁药无效,最终发现源于未治疗的甲减。先治身,再愈心。


4、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加速药物代谢,熬夜破坏神经递质平衡,久坐减少脑部供血——这些都在无声抵消药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是为药物疗效筑底的基石。没有健康习惯托底,再好的药物也难建高楼。


5、心理因素

很多患者会对疾病过度担忧、对药物副作用谈之色变,形成了“越焦虑越没效果”的恶性循环。这个时间就需要医生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更全面地了解疾病,了解用药可能带来的利与弊,减少不必要的担心。


如何判断药物是否“有效”?

图片
图片

服用药物后,可以通过记录“症状日记”来量化症状以及症状带来的影响。这些信息在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记录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三点:


1、核心症状变化

记录每天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可使用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的变化。比如,用药2周后发现从最开始每天焦虑6小时,到只焦虑2小时,虽然焦虑仍然存在,但也说明药物在起作用了。


2、功能恢复情况

关注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比如做家务的能力?是否有了更多的社交?睡眠质量是否提升?这些小进步也是药物有效的重要信号。


3、副作用的表现及程度

一般来说在药物治疗初期可能出现恶心、头晕、口干、心慌等副作用,但通常在1~2周内减轻或消失。如果副作用持续存在或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副作用(如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超过原体重的5%以上)、又或副作用的存在难以忍受,需要再次就医。


什么时候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图片
图片

如果按时且足量服药4~6周(如果确诊为强迫症可能需要观察6~8周)后症状仍无改善,或出现以下情况,需与医生讨论调整治疗方案:


1、完全无效: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量表评分没有下降,或下降<20%。医生可能会考虑换用不同机制的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2、部分有效但仍未达标:症状改善50%以上,但仍存在残留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比如早醒、缺乏兴趣、精力不足等。医生可能考虑联合心理治疗或其他药物增强疗效。


3、有难以忍受的副作用:无论症状是否明显改善,如果产生了严重的恶心、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影响生活,无法耐受。医生可能会调整原药物剂量或联用缓解副作用的药物。如果仍不能减轻副作用,可能会考虑更换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当然,现实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有时医生还会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完善相关量表测量与实验室检查重新思考诊断。有时也会借助血药浓度检测和药物基因筛查来为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与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药物治疗需要一个积蓄的过程,慢慢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我们在治疗时要多给药物一点时间,多给自己一份信心,与医生共同努力,等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天。每一次按时服药都是为大脑修复奠基。遵循医嘱调整治疗,健康的情绪终将如新芽萌发,稳定生长。


参考文献


[1] Sheffler ZM, Patel P, Abdijadid S. Antidepressants. [Updated 2023 May 26].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8182/

[2]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抗抑郁药临床使用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4, 57(3): 145-158.

[3] Blier P. Optimal use of antidepressants: when to act? J Psychiatry Neurosci. 2009 Jan;34(1):80.

[4]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认知应对治疗学组. 抑郁症治疗与管理的专家推荐意见(2022年).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32(03):193-202.

作者:刘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精神医学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