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的预防与早期干预:如何避免疼痛慢性化?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6 14:05:33
患者张师傅腰椎术后半年,手术本身恢复良好,但右侧下肢持续存在铁丝紧缠般的紧缩感,夜间频繁出现电击样疼痛。他始终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直至无法行走才就诊。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异常放电,最终确诊为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持续超过3个月的慢性疼痛,已不再是单纯的组织损伤信号,而是一种需要系统诊疗的独立疾病。它可由普通扭伤、术后创伤、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等多种急性疼痛转化而来,形成难以摆脱的长期困扰。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转化并非必然,关键在于能否在疼痛早期阶段采取科学干预措施,阻断其慢性化进程。


张爱民 主治医师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四川省医创会难治性癌痛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痛整合治疗委员会委员,<<APS>>期刊青年编委,主持省自然基金2项目,校市级5项,先后发表SCI论文11篇、北大核心6篇、科技核心2篇。长期从事疼痛的诊疗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对癌痛及癌症相关疼痛的诊治,熟练掌握疼痛的微创介入技术。
为啥“小痛”变“老痛”?
神经“短路”是元凶!
疼痛转为慢性的原因复杂,其中神经系统的异常是核心因素:
1、急性疼痛控制不足的后遗效应:崴脚、术后、闪腰或“缠腰龙”发作时,若疼痛剧烈却未及时处理,长期持续的疼痛刺激会让负责传递疼痛的神经变得异常敏感,为慢性疼痛埋下隐患。
2、神经敏化与损伤的阶梯式进展
(1)外周敏化:扭伤部位发炎后,释放的炎症物质让局部神经末梢变得异常敏感,平时轻微触碰也会产生针扎般的痛感。
(2)中枢敏化:疼痛信号持续向大脑传递,会让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变得格外敏感,出现三种表现:
● 痛觉过敏:轻微疼痛被放大,感觉痛得要命;
● 触诱发痛:衣物摩擦等轻微刺激也会引发剧烈疼痛;
● 痛觉超敏:疼痛范围扩大,如腰部受伤后,疼痛可能蔓延至屁股、大腿。
(3)神经病理性损伤:糖尿病、“缠腰龙”病毒、手术或外伤、中风、某些化疗药等都可能损伤神经。受损神经向大脑发送错误的疼痛信号,产生火烧、电打、针扎般的感觉,即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慢性疼痛中最顽固的类型。
3、心情行为因素的协同作用:长期疼痛易引发烦躁、焦虑,因担心疼痛而不敢活动(“恐动症”),会导致肌肉紧张、疼痛加剧;情绪低落、睡眠差会让身体对疼痛更敏感。
4、不良生活方式的叠加效应: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无力、关节僵硬;熬夜缺觉影响身体修复,加重痛感;体重超标增加关节负担;抽烟影响供血;高糖高油饮食引发体内炎症,这些都可能让疼痛难以缓解。
如何“摁住”疼痛,避免其慢性化?
早期干预是关键
阻止疼痛发展为慢性状态,核心在于抓住疼痛刚出现(急性期)或尚未稳定(亚急性期)的关键阶段,采取多维度综合干预措施:
1、止痛需“快、准、稳”,针对性干预
(1)炎症性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需及时就医,早期使用针对性药物是关键;以普瑞巴林为例,能特异性作用于过度兴奋、异常放电的受损神经,有效缓解火烧、电击、针扎般的自发痛及触诱发痛,是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治疗药物,尤其适用于合并焦虑、睡眠障碍的患者。
(3)疼痛信号阻断术: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如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剧烈时),医生可能建议采用神经阻滞技术,通过在神经周围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防止疼痛慢性化。
2、科学活动是核心,避免长期卧床
在疼痛可耐受且经医生评估允许的前提下,尽早开展循序渐进的活动,避免长期卧床。“静养”反而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加重疼痛并延缓恢复。通过科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放松僵硬组织、增强肌肉对关节的保护作用,还能刺激身体分泌“天然止痛药”(内啡肽),更重要的是可逐步调节大脑过度敏感的“疼痛开关”。
活动时机:急性剧痛初步缓解后(通常1-2周内),在专业指导下启动。
● 基础活动:散步、水中行走(或游泳)、骑固定自行车等低强度运动;
● 专业康复:由物理治疗师进行肌肉筋膜松解、关节活动度训练、神经松动术(安全活动受损神经)及核心肌群训练(保护腰背);
● 进阶原则:从肌肉等长收缩(仅肌肉绷紧而关节不动)开始,逐步增加动作幅度。需注意:训练时可出现轻微酸胀感,但禁止出现剧烈疼痛或次日疼痛加重。
3、管理情绪,改善疼痛感知
受伤后或疼痛初期,若出现对康复的过度担忧(如“这痛会不会好不了?”),即为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
具体措施:
● 认知教育:医生需向患者解释疼痛机制(尤其是中枢敏化原理),明确“疼痛≠组织未愈合”,减轻不必要的恐惧;
● 观念调整:引导患者接纳疼痛,学会与疼痛共处而非被其支配;
● 合并症管理: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及时干预焦虑、失眠等问题——良好的睡眠状态可自然降低痛感。
长期防“老痛”复发:
健康习惯是“护身符”!
要远离慢性疼痛或防止已有疼痛加重,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根本保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规律运动,如同每日进食般坚持
每周应保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以心跳加快、微微出汗为宜;同时搭配2次力量训练,可借助哑铃、弹力带等工具进行。此外,瑜伽、太极等能提升柔韧性与平衡能力的运动,也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降低疼痛复发风险。
2、保障“修复觉”,为神经修复蓄力
优质睡眠是身体修复神经、调节痛感的关键。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强疼痛感受,因此需养成规律作息,按时入睡、起床。睡前避免摄入咖啡、浓茶、酒精,减少电子设备使用,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助力入眠。
3、饮食“清爽”,减少炎症刺激
推荐借鉴“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谷物杂粮,适量食用鸡蛋、鸡肉、鱼肉;减少红肉、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油炸食品、甜点饮料及精制碳水(如白米、白面)的摄入。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降低体内炎症反应,为缓解疼痛创造有利条件。
4、主动减压,避免情绪“火上浇油”
每日可花几分钟进行深呼吸、正念冥想,或通过练习瑜伽、太极,以及听音乐、公园散步等方式释放压力。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及时倾诉情绪;若压力难以自行缓解,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是科学且必要的选择。
5、戒烟限酒,维持健康体重
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阻碍神经修复;过量饮酒可能干扰神经功能;体重超标则会增加关节负担,均可能诱发或加重疼痛。因此,需坚持戒烟限酒,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
6、遵医嘱用药,筑牢疼痛防线
对于已确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等慢性疼痛患者,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是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的核心。持续使用以维持稳定血药浓度,才能有效抑制神经异常兴奋,切勿自行减药、停药。任何药物调整均需与医生充分沟通,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7、定期“检修”,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即使疼痛缓解,也应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建议养成记录“疼痛日记”的习惯,内容包括疼痛发生时间、强度(1-10分评分)、性质(如胀痛、刺痛、烧灼感)、诱发及缓解因素、当日情绪状态与睡眠质量等。
结语:把握干预时机,阻断疼痛慢性化
慢性疼痛的预防,本质上是与神经可塑性改变的一场时间赛跑。当我们认清神经损伤与敏化是顽固疼痛的核心机制后,就必须在疼痛初发阶段采取“组合拳”式干预,在专业指导下科学开展运动康复;同时做好情绪管理,减少焦虑对疼痛感受的放大作用,并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贯穿始终。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阻断疼痛的慢性化进程,真正摆脱慢性疼痛的长期困扰——这便是守护身心健康、远离“老痛”纠缠的最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