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前,身体拉响的“红色警报”,千万别忽视!
来源:CHTV百姓健康频道2025-08-18 15:33:50
剧烈头痛像要炸开,半边身体突然不听使唤,说话也含糊不清……这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症状,很可能不是简单的“不舒服”,而是大脑在拉响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出血性卒中(俗称“脑出血”)。
许多人误以为出血性卒中离自己很远,是“老年病”或“意外”,实则不然。作为急性脑卒中最凶险的类型之一,出血性卒中致死、致残率极高。它并非毫无征兆的“晴天霹雳”,而是脑血管长期承受压力、悄然病变后的一次“决堤”。就像一条不堪重负的脆弱水管最终爆裂,当脑部血管因各种原因破裂,溢出的血液会瞬间压迫娇嫩的脑组织,引发灾难性后果。
吴继华 主治医师
广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皖南医学院。2017在浙二进修神经内科,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及颅内血肿微创手术治疗。
出血性卒中:
当脑血管屏障“失守”
理解出血性卒中,核心在于认识脑血管的脆弱性及其屏障功能的崩溃。大脑作为人体的指挥中枢,其运作高度依赖持续、稳定的血流供应,由一套精密的脑血管网络负责输送氧和养分。健康的脑血管壁坚韧而富有弹性,能有效承受血压波动,维持血液在管道内的有序流动。然而,当血管壁受损或压力骤增时,血管就可能破裂,血液从破口处涌出,压迫周围的脑组织——这就是出血性卒中,医学上也称为“原发性脑出血”。
这明显区别于因血管堵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塞”)。虽然两者同属“脑卒中”(俗称“中风”)范畴,但出血性卒中发病往往更急骤:溢出的血液在密闭的颅腔内快速积聚,形成占位性血肿,不仅直接损伤脑细胞,更会迅速推高颅内压,压迫生命中枢。若不及时干预,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
从出血部位看,脑实质内出血最为常见,尤其好发于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如豆纹动脉供血区域)。该区域血管纤细且与主干近乎垂直分支,承受的血流剪切力大,在高血压冲击下首当其冲。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多源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涌入脑膜间隙,引发极具特征的“炸裂样”头痛,是神经科最危急的重症之一。
出血性卒中并非“意外”,
危险因素层层叠加
脑出血的发生绝非偶然,它是高血压、血管结构缺陷、不良生活习惯及其他协同因素长期累积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脑血管壁的防御机制崩溃。
高血压是最核心且可控的危险因素
约54%的病例与之直接相关。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如同“沉默的腐蚀剂”,持续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小动脉玻璃样变性——血管壁中层被均质透明物质替代,弹性丧失、脆性剧增。此时,一次剧烈的血压波动(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或剧烈活动),就可能突破脆弱血管的承受极限,引发破裂。血压控制不稳(如不规律服药)者风险尤甚。因此,平稳控制血压至关重要。临床常用长效降压药中,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因其长效、平稳的降压特性,尤其适合需减少血压波动的患者。
脑血管结构异常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先天或后天的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其血管壁本身发育不良或薄弱。在持续的血流冲击下,这些异常结构可能逐渐扩张、变薄,最终破裂风险显著升高。此类出血可发生于相对年轻人群,且破裂前往往毫无征兆。
不良生活习惯则是持续加压的“帮凶”
吸烟引发血管痉挛、加速动脉硬化及血液黏稠;酗酒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并扰乱血压;高盐饮食提升高血压风险;肥胖伴随的代谢异常(如高血脂、糖尿病)则加速脑血管的粥样硬化进程。这些因素协同作用,不断侵蚀血管健康。
其他不可忽视的诱因
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尤其在凝血功能监测不佳时;多见于老年人的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AA),因β-淀粉样蛋白沉积致血管脆性增加,易引发脑叶出血;此外,头部外伤、凝血功能障碍或脑部肿瘤也可能成为直接诱因。
识别脑出血的“红色警报”:
关键症状不容忽视
出血性卒中虽起病急骤,但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时,身体会发出关键预警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是抢夺救治先机的核心。
突然剧烈头痛:“炸裂感”是典型表现
这是脑出血最常见且突出的症状。由于溢出的血液刺激敏感的脑膜或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患者常突感头部剧痛,描述为“从未有过的炸裂样”或“爆裂样”疼痛。疼痛多起始于出血点,迅速蔓延至整个头部,持续性加重且难以缓解,常伴有恶心。
呕吐:多为“喷射状”
急剧升高的颅内压直接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引发呕吐。其特征多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有力喷出,与胃肠疾病引起的呕吐明显不同。若喷射状呕吐伴随剧烈头痛,需高度警示脑出血可能。
肢体活动障碍:一侧身体“不听使唤”
当出血灶压迫或破坏大脑皮层运动区或其传导通路,会导致对侧肢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沉重感、麻木,严重时可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即偏瘫。
言语障碍:说不出、听不懂
出血若累及优势半球(多数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的语言中枢,患者会出现言语问题。比如说话含糊不清、找词困难,甚至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这种情况为“运动性失语”;有些患者能流利说话但语无伦次,同时无法理解他人语言的含义,则是“感觉性失语”。
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的快速进展
随着颅内压进行性升高或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受累,患者意识状态可迅速恶化:从神志模糊、反应迟钝,进展至嗜睡,严重时会陷入昏迷,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意识状态的变化往往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昏迷出现得越早,预后越差。
其他症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异
若出血影响到视觉中枢,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若影响到平衡中枢,可能出现头晕、走路不稳;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突然抽搐、口吐白沫)。
突发出血性卒中,
黄金救治时间该做什么?
出血性卒中的救治有“黄金时间窗”,一般认为发病后3-6小时内是关键时期,处理是否及时、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后续恢复。当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能为生命争取机会。
第一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不要犹豫,不要尝试自行送医。专业急救人员能在途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吸氧、降颅压等),并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最好是能开展脑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在电话中要清晰说明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具体地址,方便急救人员快速到达。
第二步:保持患者平卧,避免搬动
让患者就地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通风。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不要晃动头部——搬动可能导致出血加重,增加颅内压。如果患者已经昏迷,不要强行喂水、喂药,以免发生呛咳。
第三步: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关键信息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醒、嗜睡还是昏迷)、呼吸、脉搏等,在急救人员到达后,准确告知发病时间、症状变化、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否服用药物等信息,这些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院如何治疗出血性卒中?
从干预到预后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核心目标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预防并发症”。
快速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量
首先,医生会进行头颅CT检查,这是诊断出血性卒中的“金标准”,能快速确定出血的部位、范围和量,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怀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CTA或DSA)检查。
药物治疗:控制基础情况
● 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导致出血加重,同时也要防止血压过低影响脑部供血,一般会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收缩压140-160mmHg)。
●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药物,减轻脑组织水肿,缓解颅内压升高引起的头痛、呕吐等症状。
● 其他:根据情况使用止血药物(如对于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可能使用拮抗剂)、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手术治疗:清除血肿,缓解压迫
若出血量较大(如大脑半球出血超过30ml,小出血性卒中超过10ml),或出血位置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医生会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 开颅血肿清除术:直接打开颅骨,清除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
● 微创手术:通过穿刺技术,将引流管插入血肿部位,引流血液,创伤相对较小。
手术的目的是尽快解除脑组织受压,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但手术本身也有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
● 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
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需要密切监护,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语言训练等),对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如何远离出血性卒中?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对于出血性卒中来说,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养成健康习惯,可以大幅降低发病风险。
● 管好血压: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低于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需更严格)。同时,避免情绪激动、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导致血压骤升的因素。
● 改善生活习惯:给血管“减减负”
● 戒烟限酒:吸烟百害无一利,应坚决戒除;饮酒要适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 健康饮食:减少盐(每天不超过5g)、油(每天不超过25-30g)、糖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禽、蛋、豆类)。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 控制体重:BMI(体重指数)保持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
●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必要时做头颅CT或磁共振(MRI),排查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潜在问题。
● 警惕“危险动作”: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突然用力(如搬重物、用力排便)、情绪剧烈波动(如暴怒、狂喜)、突然受凉或受热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血压骤升,诱发出血性卒中。
结语:别让“突发”成为遗憾
出血性卒中虽然凶险,但并非无法预防和应对。它更像是身体长期积累的“健康债”的一次集中爆发——高血压不控制、烟酒不节制、作息不规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都在悄悄侵蚀着脑血管的健康。
记住,当身体发出“剧烈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信号时,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及时拨打120、正确急救是关键。而对于更多人来说,与其等疾病发生后补救,不如从现在开始,管好血压、养成好习惯,让这颗“定时炸弹”永远没有引爆的机会。守护脑血管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Unnithan AKA, Das JM, Mehta P. Hemorrhagic Stroke. [Updated 2023 May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9173/
[2] Sultan Hussen, Mohammedaman Mama, Bitewu Mekonnen, et al. Adherence level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 predict the time to viral load suppression of adult people living with HIV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Arba Minch general hospital [J] Chin Med J, 2019,132(23) : 2891-2892.
[3] Li Z, Khan S, Liu Y, et 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ront Neurol. 2022 Nov 4;13:1032343.
[4] Edward JA, Cornwell WK 3rd. Impact of Exercise on Cerebrovascular Physiology and Risk of Stroke. Stroke. 2022 Jul;53(7):2404-2410.
作者:吴继华 广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