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不只是“头痛”,解码大脑深处的风暴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19 10:28:37
“这已经是我这个月第三次因偏头痛急性发作,不得不请假到医院就诊了。每一次心跳都像重锤狠狠砸在颅骨内侧,眼前炸开锯齿状的刺眼光斑,视野被割裂成碎片。持续的恶心在胃里翻江倒海,冷汗浸透了口罩。连手指触碰发丝都引发头皮撕裂般的剧痛,整个人只能蜷缩在急诊角落的黑暗里,任何声音和光线都成了酷刑。”一位长年饱受严重偏头痛困扰的网友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我眼前上演。偏头痛绝非简单的“头痛”,它是大脑神经血管网络一场异常激活的复杂风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1亿人深受其扰。在我国,偏头痛患病率高达9.3%,已成为致残的第二大原因,却依然被严重低估和误解。
宋磊 副主任医师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8届毕业生,副主任医师,现任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曾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公立医院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接受专业进修。安徽省卒中学会会员,安徽省研究会睡眠障碍专委会会员,淮南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专长于脑血管疾病、癫痫、焦虑症、抑郁症及失眠的诊治。
超越“头痛”:
解码偏头痛的神经生物学本质
偏头痛的核心机制源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这场大脑深处的“风暴”有着清晰的发生发展轨迹。其发作始于多种诱因的触发——压力、激素波动、特定食物等因素,会首先激活大脑皮层或下丘脑的敏感神经元。
在头痛真正发作前24小时左右,约30%-40%的患者会出现前驱期预警信号:莫名的疲惫、频繁打哈欠、情绪波动或颈部僵硬,这些细微变化提示下丘脑和脑干的调节功能已开始失调。
部分患者(约25%)会经历视觉先兆,比如眼前出现闪光或暗点,这与“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密切相关——一种在大脑皮层缓慢扩布的神经元电活动抑制波,会触发炎症物质释放,进而激活三叉神经末梢。当三叉神经被激活后,会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等因子,引发脑膜血管剧烈扩张、血浆蛋白外渗和神经源性炎症,最终形成剧烈的搏动性疼痛,也就是偏头痛的“剧痛风暴”阶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偏头痛的反复发作会导致脑干疼痛调制系统(如中缝背核)功能异常,使疼痛阈值持续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因此进展为慢性偏头痛,这一过程被称为“中枢敏化”。
精准识别:
从症状拼图中确诊偏头痛
根据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ICHD-3),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需满足一系列特征:首先,发作次数需达到5次及以上;其次,每次头痛持续4至72小时,且至少具备以下两项特征——单侧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或日常活动(如走路)会加重疼痛;同时,还需伴有至少一项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或同时出现畏光与畏声。
临床中需警惕一些警示信号,出现这些情况时应立即就医:比如突发“霹雳样”的剧烈头痛;头痛伴随发热、颈强直、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50岁后新发的头痛,或原有头痛模式发生显著改变;以及有肿瘤或免疫缺陷病史者出现的新发头痛。这些情况往往提示更严重的潜在问题,需尽快明确诊断。
分层狙击:
个体化治疗策略全景图
偏头痛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形成“急性期快速控制+预防性减少发作+非药物辅助稳定”的立体方案。
急性期治疗:快速、有效、防复发。需遵循阶梯用药原则:
• 轻中度发作: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塞来昔布,布洛芬、萘普生)或复方制剂(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
• 中重度发作:可使用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佐米曲普坦),这类药物能特异性激活5-HT1B/1D受体,抑制CGRP释放和神经源性炎症,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慎用。
急性期治疗需注意:发作早期(黄金2小时内)用药效果更佳;避免每月用急性止痛药≥10-15天(持续3个月以上易引发药物过量性头痛);难治性发作可考虑鼻喷/注射曲坦或新型地坦类药物。
预防性治疗:打破发作循环的壁垒
预防性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启动:当每月发作≥3次、严重影响生活,或急性治疗无效、存在禁忌,以及针对偏瘫型、脑干先兆型、频繁先兆型等特殊类型偏头痛时,均需考虑预防性干预。常用药物包括:
●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可抑制中枢敏化、调节血管张力,适用于伴高血压、焦虑的患者,哮喘患者需谨慎;
● 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能阻断钙离子内流、抑制CSD,对伴眩晕、先兆明显的患者效果较好;
● 抗癫痫药(如托吡酯、丙戊酸钠)可稳定神经元兴奋性,其中托吡酯对肥胖患者还有额外减重效应;
● 抗CGRP单抗(如瑞玛奈珠单抗等)作为革命性疗法,能精准阻断CGRP通路,尤其适用于传统预防药物失败的患者,且高效安全;
●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可调节5-HT、NE神经递质通路,对合并抑郁、焦虑、失眠的患者有益。
非药物干预:不可或缺的“稳定锚”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灾难化思维、提升应对能力,减少发作频率和强度;
生物反馈训练:通过学习控制肌电、皮温或脑电波,增强生理自我调节能力;
规律的生活方式:固定睡眠 - 觉醒周期、规律进食、保证充足饮水、坚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识别并管理诱因:建议建立头痛日记,细致追踪个人敏感因素(如红酒、奶酪、强光、特定压力事件)。
攻坚“慢性化”:
阻断病程进展的关键窗口
约3%-5%的发作性偏头痛会进展为慢性偏头痛,其定义为每月头痛≥15天,其中≥8天符合偏头痛特征,且持续3个月以上。慢性化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发作频率高且逐渐增加;急性药物过度使用(陷入MOH恶性循环);合并肥胖、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以及女性、低教育水平、有创伤史等人群的早期规范治疗可能受影响。
逆转慢性化需多管齐下: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撤停过量止痛药,必要时住院;启动强效预防治疗(如抗CGRP单抗或肉毒毒素A注射);结合药物、CBT及颈肩康复训练的多模态治疗;积极管理共病(如抑郁、睡眠呼吸暂停),避免病程加速进展。
特殊人群管理:
精准导航的个体方案
女性与月经期偏头痛的主要触发因素是雌激素水平撤退,常发生在经前2天至经期前3天。短期预防可在经前5-7天开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萘普生)或长效曲坦类(如依来曲普坦);激素策略可考虑持续服用复合避孕药(无停药期)或在经期添加雌激素贴片,以稳定激素水平。
妊娠期偏头痛在孕早期过后发作常会减少,但用药需格外谨慎。急性用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重症患者可选用小剂量曲坦类(其中舒马曲坦的安全性数据相对较多)。预防用药方面,多数药物孕期禁用,可考虑镁剂、B族维生素等辅助方式。
儿童青少年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可能较短(2-48小时),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往往更突出。急性治疗可选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鼻喷曲坦(如佐米曲普坦);预防以认知行为疗法(CBT)、生物反馈、生活方式调节为首选,药物(如托吡酯、小剂量阿米替林)作为次选。(注意:青少年使用阿米替林需严格监测情绪变化。)
医患同行:
驾驭偏头痛的航船
控制偏头痛需要医患紧密协作。作为医生,会深度倾听患者独特的经历、恐惧与期望,基于发作特点、伴随疾病和个人偏好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提供最新、有效的治疗选择,清晰解释益处与可能的风险,并通过定期随访调整方案,成为可靠的 “导航员”。
患者作为疾病管理的核心,需坚持记录头痛日记(用APP或纸质表格记录时间、强度、诱因、用药及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药物反应、副作用和新问题;将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压力管理和适度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也可加入支持社群,获取信息、分享经验,减少病耻感,获得情感支持。
结语
偏头痛是大脑的复杂信号,绝非意志薄弱的表现。现代神经科学已揭示其机制,带来如CGRP靶向药物等革命性治疗手段。通过医患携手,科学认知、精准治疗和积极管理,绝大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疾病,提升生活质量,告别 “头痛欲裂” 的时刻——每一次勇敢面对与科学应对,都是对大脑风暴的有力反击。
参考文献
[1] Shankar Kikkeri N, Nagalli S. Migraine With Aura. [Updated 2024 Feb 29].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4611/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董钊,等.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 28(12):881-898.
[3] Miller S. The acute and preventative treatment of episodic migraine. Ann Indian Acad Neurol. 2012;15(Suppl 1):S33-9.
[4] Marcheggiani Muccioli GM, Alesi D, Rinaldi VG, et al. Conversion of failed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arthrodesis with modular nail maintaining the uncemented femoral stem in patient with extensor mechanism insufficiency: a case report. J Med Case Rep. 2024;18(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