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剧痛,加速康复:泌尿外科术后镇痛的全面攻略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1 15:04:08
“术后会不会很痛?” 这恐怕是许多即将接受泌尿外科手术(比如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前列腺手术)的患者,心头最真实的忐忑之一。
当手术结束,麻醉消退,疼痛便成为康复路上的第一道关卡。泌尿外科手术部位神经分布密集,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器官,使得术后疼痛尤为敏感且复杂。“疼痛控制不佳”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延迟下床活动、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发展为慢性疼痛。
但好消息是,现代医学早已告别了仅靠强效止痛药“硬扛”的时代。如今,通过精准的“组合拳”式镇痛策略、更人性化的止痛技术,以及贯穿全程的科学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将术后疼痛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陈柏均 主治医师
专业:泌尿外科
主要经历:2012 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直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合肥市第五周期特色专科学科组成员,
专业特长:擅长泌尿系统疾病的微创治疗。
个人荣誉:多次获得县级、院级优秀员工,多次参与院三新项目评比并获得名次,2024 年合肥市泌尿外科腹腔镜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
痛从何来?
泌尿外科手术后的“痛”不相同
当手术室的灯光熄灭,身体的感受开始清晰回归,许多泌尿外科患者首先面对的,并非单一的伤口疼痛。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组成的泌尿系统深藏体内,神经丰富且敏感。手术操作本身,无论是微创的腹腔镜还是必要的开放手术,都会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些区域,引发一系列性质各异的不适感。
这疼痛像一张交织的网,其中皮肤和肌肉层的手术切口带来的锐痛位置清晰可辨,但更深层的不适,往往源于内脏器官在手术中被牵拉或扰动。其表现为一种难以精确定位的闷痛或绞痛,仿佛源自身体深处。此外,对于不少患者来说,术后留置的导尿管成了另一个烦恼源,那种持续的膀胱刺激感、火烧火燎般的难受和强烈的尿意,有时甚至盖过了刀口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手术带来的疼痛“记忆”也有差异。腹腔镜肾脏手术(如部分切除)后,中重度的疼痛感通常在术后头两天较为明显;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则可能在腰部留下更显著的切口痛和肾脏穿刺点的深部不适;至于像前列腺癌根治这类涉及盆腔深处的大手术,患者往往要同时应对腹壁切口的锐痛和盆腔内部的深部钝痛。
镇痛“组合拳”:
精准狙击术后疼痛
现代医学应对的策略也已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旧时代。不再仅仅依赖强效但副作用也相对明显的止痛药去“硬压”疼痛,而是发展出一套更为精妙、也更人性化的“组合拳”策略——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 MMA):协同作战,精准打击,同时尽量减少任何单一手段可能带来的负担。
通过巧妙组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和技术,可以针对疼痛产生的多条路径同时进行干预。每种药物或技术的用量得以降低,副作用自然随之显著减少。就如同原本需要一支大部队强攻才能压制的敌人(疼痛),现在只需要几支精干的小分队(不同机制的药物/技术)协同配合就能有效控制,不仅效率更高,对患者身体的附带损伤也更小。
1、神经阻滞技术:精准打击的“狙击手”
借助超声引导的“可视化”革命,麻醉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神经的位置,将局部麻醉药精确送达目标神经周围(如腰方肌阻滞、骶丛前路阻滞)。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误伤血管,更能提供长达数十小时持续、高效的镇痛效果。腰方肌阻滞能有效覆盖前腹壁和深部内脏痛,而创新的骶丛前路阻滞则能精准阻断盆腔神经丛,为前列腺、膀胱区域手术后的患者带来显著的深部疼痛缓解。
2、患者自控镇痛(PCA):“我的疼痛我做主!”
无论是通过静脉(IV-PCA,常用吗啡、芬太尼)还是更靠近疼痛传导核心的硬膜外途径(PCEA,复合低浓度局麻药和阿片类),PCA泵都预设了安全剂量范围。患者只需在感到疼痛不适时轻轻按压按钮,就能获得一次小剂量的药物补充。这打破了传统“按需给药”的被动等待,让患者无需忍受疼痛升级的煎熬就能及时获得缓解,维持更稳定的舒适状态。特别是PCEA技术,因其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背角,镇痛效果更优,所需药物总量更少,副作用发生率也更低。
选对“药物伙伴”,
平衡疗效与风险
镇痛药选择原则
对于大多数无特殊禁忌的患者,非阿片类药物是基石和首选。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塞来昔布),能有效对抗手术部位的炎症性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则以其良好的安全性,成为重要的补充。
当疼痛达到中度时,可考虑曲马多等弱效阿片类药物。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则严格保留给那些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医生会谨慎评估其必要性。此外,一些“辅助队员”也发挥着独特作用,例如加巴喷丁类药物能在术前就帮助降低身体对疼痛的敏感性,而α受体阻滞剂(如多沙唑嗪),不仅能缓解肾绞痛,还可帮助输尿管结石更顺畅地排出。
然而,药物如同双刃剑,带来舒适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可能的另一面。
恶心呕吐是较常见的困扰,在一般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率为30%,在高危患者中高达80%,可通过预防药物(如昂丹司琼)等干预;
硬膜外镇痛可能伴随皮肤瘙痒,可通过特定方法缓解;
阿片类药物可能增加尿潴留风险,尤其对老年男性,这提醒我们需关注排尿情况并尽早进行膀胱训练;其导致的便秘也需早期干预。
呼吸抑制非常罕见,但需要警惕,可通过严密的监测措施(如血氧饱和度)和应急药物(如纳洛酮)作为安全守护。
因此,理想的药物镇痛绝非随意用药,而是医生基于患者个体情况、手术类型和疼痛程度,在疗效的天平上,精准放置安全的砝码,确保患者在获得舒适的同时,最大程度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为康复保驾护航。
无痛病房:
疼痛管理的新标准
理想的手术后康复,疼痛不应是必须忍受的磨难。现代“无痛病房”理念,正致力于将这份关怀贯穿始终——从手术室大门开启之前,延续至康复之路的每一步。
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套落地的体系:
术前:医护人员会主动与你沟通,理解你对疼痛的担忧,设定合理预期,用共情和专业讲解驱散未知带来的恐惧,建立共同应对疼痛的信心。
术中:微创技术与精准麻醉的实施,为术后舒适奠定基础。
术后:术后疼痛管理的关键在于主动出击与专业护航。医护人员会定时主动来到您床边评估疼痛(如使用0-10分简单评分),而非被动等待呼叫。更有一支由麻醉、疼痛护理及外科专家组成的急性疼痛服务(APS)团队,在康复关键期密切跟进,为您动态调整最合适的镇痛方案,成为您舒适康复的坚实后盾。
无痛病房的本质,是将患者对舒适的需求置于核心,通过系统化、流程化的管理,变被动止痛为主动预防和精准干预。
患者参与:
康复加速的关键一环
术后舒适康复,不仅是医护的责任,患者的主动参与更是强大的“康复加速器”。
1、清晰表达疼痛感受(掌握用0-10分评分):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让医护精准了解您的现状和需求;
2、正确使用镇痛工具(如自控泵):在不适初现时及时按压,避免忍痛升级;
3、在疼痛可控前提下,勇敢迈出第一步: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血栓;
4、配合镇痛进行深呼吸与咳嗽练习,保护切口并维护肺功能;
5、积极克服排尿恐惧,预防尿潴留。
总结
理想的手术后恢复,不应是一场与痛苦的搏斗。随着精准神经阻滞技术、多模式药物方案及规范化疼痛管理路径的应用,泌尿外科术后镇痛已迈入“个体化、更低不良反应风险、加速康复”的新阶段。医患共同参与的疼痛管理,不仅能有效缓解术后痛苦,更能为早期康复训练铺平道路,最终实现身心同步的全面愈合。当疼痛不再成为恐惧之源,治愈之路便多了一份从容与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润东,荚卫东.腹部外科围手术期镇痛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4, 39(11):822-826.
[2] Barash PG, Cullen BF, Stoelting RK, Cahalan MK, Stock MC, Ortega R, Sharar SR, Kheterpal S, eds.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23.
[3] 邓小明,袁红斌. 成人非阿片类镇痛药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21).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9, 40(1): 1-6.
[4] Dey S, Sanders AE, Martinez S, et al. Alternatives to Opioids for Managing Pain. [Updated 2024 Nov 25].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作者:陈柏均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