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鸡精是“害人精”?其实它们比盐还安全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22 18:04:05
味精和鸡精的成分是什么?
部分人对味精的第一印象是“化工产品”,其实这是典型的误解。味精的核心成分是谷氨酸钠,一种由谷氨酸与钠离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谷氨酸本身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单位,天然存在于鸡蛋、牛奶、肉类等多种食物中,只是这些食物中的谷氨酸多与其他氨基酸结合,鲜味不明显。而味精通过提纯让谷氨酸钠单独存在,从而释放出强烈的鲜味。
现代味精的生产早已摆脱“化学合成”的标签。它以玉米、小麦等富含淀粉的天然食材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成,整个过程类似酿酒或制醋,最终产物与天然食物中的谷氨酸钠基本无区别。
鸡精本质上是含味精的复合调味品。查看配料表会发现,“味精”通常排在首位,其次是食盐、白砂糖、大米粉。虽然名字里带“鸡”字,但真正的鸡肉粉或鸡肉提取物含量极少。它的鲜味比味精更丰富,是因为添加了呈味核苷酸二钠等助鲜成分,与“鸡肉的营养”几乎无关。
传言中的危害真的存在吗?
Q
味精致癌?
A
“味精致癌”是流传最广的谣言,甚至有人将其与头痛、脱发、儿童缺锌等问题挂钩。但科学证据早已多次为味精正名。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权威机构经过长期研究,均认定味精为 “公认安全物质(GRAS)”。JECFA 还明确了味精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每公斤体重30毫克,以50公斤的成人为例,每天可安全摄入1.5克。
关于“高温致癌”的说法,源于谷氨酸钠在120℃以上会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但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焦谷氨酸钠具有致癌性,它的唯一影响是失去鲜味。而且日常烹饪中,菜肴加热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很难达到让谷氨酸钠大量转化的条件,即便有少量转化,也无需担心健康风险。
Q
味精导致头疼、脱发、缺锌?
A
至于“味精导致脱发、缺锌” 等传言,更是缺乏实验支持。谷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不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吸收,所谓“副作用”更多是心理暗示或个体特殊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在一次性摄入大量味精(远超正常用量)后出现头痛、出汗等不适,被称为 “味精症状综合症”,但这一现象并未被科学研究证实存在明确因果关系,且在正常饮食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真正的风险:藏在“鲜”背后的钠
抛开传言,味精和鸡精确实存在健康隐患,但问题不在谷氨酸钠,而在“钠”。
味精中钠的含量约为食盐的三分之一(食盐含钠约39%,味精约13%),鸡精因添加了食盐,钠含量更高(通常在30%以上)。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心脏病和胃癌的发病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钠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盐,而我国居民平均钠摄入量远超这一标准,其中70%来自食盐,剩下的30%就包括味精、鸡精、酱油、蚝油等调味品中的“隐藏钠”。
比如一碗加了1克味精的汤,相当于额外摄入130毫克钠;如果同时用了鸡精和酱油,钠的总量很容易超标。对于高血压患者、肾病患者以及14岁以下儿童,这种“隐形高钠”的危害更为明显。
这样吃,鲜得健康
既然味精和鸡精本身无害,关键就在于怎么吃。掌握以下几个原则,既能享受鲜味,又能规避风险:
1.控制用量,搭配减盐:每道菜味精或鸡精的添加量建议不超过 0.5 克,相当于小半勺。如果加了这类调味品,就要相应减少食盐的用量,避免钠摄入超标。
2.把握时机,保留鲜味:谷氨酸钠在70-80℃时鲜味最浓,超过 120℃会逐渐失去鲜味。因此最好在菜品即将出锅前添加,既避免高温导致鲜味流失,也减少不必要的加热时间。
3.按需添加,尊重原味:本身鲜味浓郁的食材,比如海鲜、菌菇、鸡汤、西红柿等,无需额外添加味精或鸡精,过度提鲜反而会掩盖食材本身的清香。而糖醋、麻辣等重口味菜肴中,鲜味容易被强烈的酸甜或辛辣味掩盖,添加意义不大,可直接省略。
4.特殊人群,格外注意:高血压、肾病患者应尽量少用;痛风患者建议选择纯味精(不含核苷酸),并严格控制用量;儿童饮食以清淡为主,能不加就不加。
味精和鸡精的“坏名声”,更多源于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过度恐慌和不实信息的传播。从科学角度看,它们与酱油、醋一样,都是改善风味的工具,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是否合理使用。与其纠结能不能吃,不如学会怎么吃。
参考来源:
1.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 健康真相知多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20.
2.中国新闻网:吃味精会导致秃头吗?
3.科普中国:味精、鸡精真的对人有害吗?它们有啥区别?看完终于清楚了!
4.Evaluation of certain contaminants in food: seventy-second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59
5.Walker R, Lupien JR.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J Nutr. 2000 Apr;130(4S Suppl):1049S-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