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才能治本!重新认识骨关节炎,让你的治疗不再“走弯路”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30 16:24:35
你是否也曾认为,骨关节炎只是关节“用久了”的自然磨损,痛的时候吃点药、不痛了就停药?这种想法听起来合理,却是治疗路上最常见的误区。
事实上,骨关节炎并非简单的机械磨损,而是一种由炎症持续驱动的慢性疾病。即便疼痛暂时缓解,关节内的炎症可能仍在悄悄破坏软骨、加重病情。盲目依赖“痛才治、不痛不管”的模式,反而会让炎症反复发作、关节退化加速。真正治本的方式,是正视其慢性炎症的本质,通过规范抗炎、持续治疗,从根源上控制病情进展——不让一时的疏忽,耽误关节长久的健康。


王汀 主治医师
博士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中心,亚专业方向-膝关节疾病阶梯化精准化诊疗
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SCI论文9篇
最高IF 7.4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骨关节炎不是简单磨损,
而是慢性炎症
许多人常将骨关节炎简单归结为“关节磨损”或“老化”,这种观念并不完整。实际上,骨关节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改变包括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滑膜的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属于低度、持续性的类型,与感染所导致的急性关节炎不同,它并不总是伴随明显的红、肿、热、痛,却像阴燃的炭火般在关节内部持续存在。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IL-1)、白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在此过程中不断释放,缓慢而持续地损害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患者自觉疼痛已完全缓解,关节内的炎症反应可能仍未彻底控制。正因如此,不少患者虽然在短期内疼痛减轻,但关节结构的破坏仍在悄无声息地进展,进一步加重病情。
“疼了才吃,不疼不吃”
的危害有多大?
间断用药的模式,表面上看似“减少药物暴露”,实则会破坏炎症控制的连续性,带来深层次的临床危害。它不仅无法阻断病情的持续进展,还可能引发以下三方面更为严重的后果:
1. 炎症反复激活:不规律用药导致血药浓度波动,滑膜细胞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反而加剧IL-6、PGE₂等破坏因子的释放,形成“炎症-疼痛-停药-再炎症”的恶性循环。
2. 软骨代谢失衡:炎症因子可抑制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同时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分泌,加速软骨降解。间断用药无法持续控制炎症,会导致软骨损伤进行性加重。
3. 功能负荷过载:疼痛暂时缓解后,患者易恢复不当活动(如爬楼梯、负重劳作),在关节结构已受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负荷,加速关节间隙变窄和畸形进展。

骨关节炎的常见症状与诊断
骨关节炎最典型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疼痛:通常是关节深部的钝痛或酸痛,活动后往往加剧,休息后可缓解。
2. 僵硬:多见于早晨刚醒来时,或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后,关节僵硬感明显,活动数分钟后才逐渐缓解。
3. 肿胀:关节周围可出现软组织肿胀,按压时有压痛,有时伴有局部温度升高。
4. 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例如膝关节可能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严重影响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动作。
5. 关节弹响:活动时关节发出清脆或粗糙的响声,往往伴随摩擦感,提示软骨表面已变得粗糙。
需要注意的是,骨关节炎并非单纯由年龄引起。体重过高、遗传背景、关节既往损伤以及长期过度使用等因素,都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因此,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体力劳动者或有关节外伤史的人群,也应当引起重视。
骨关节炎的科学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抗炎是关键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以塞来昔布为代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通过特异性抑制环氧合酶-2活性,既能有效控制炎症,又可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其核心价值在于持续抗炎而非单纯止痛,需按疗程规范使用。
慢作用改善病情药物(SYSADOA):硫酸氨基葡萄糖作为关节软骨基质成分的前体,研究提示其可能促进软骨合成代谢并抑制降解酶活性,临床常用于辅助缓解症状,需持续使用12周以上评估响应。
2. 关节腔注射治疗
玻璃酸钠可补充关节液黏弹性,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能快速控制急性炎症,适用于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
特别注意:近年来街头出现所谓“一针根治”骨关节炎的“神药”,这些往往是换了包装的普通封闭针(含激素和局部麻醉药),不仅价格翻了几十倍,滥用还可能带来感染、骨质疏松等风险。骨关节炎治疗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切勿相信“一针根治”的谎言。
3. 手术治疗
当骨关节炎进展至终末期,出现严重关节畸形、持续剧烈疼痛且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成为重要干预手段。常见术式有人工关节置换术,通过替换受损的关节结构,可显著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阶梯式治疗策略:科学的治疗应遵循阶梯化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逐级调整。
基础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石。包括体重管理(减重5%即可显著收效)、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肌力训练以增强关节稳定性、必要时使用手杖等辅助器具。
药物治疗:在基础之上,规律使用抗炎药物(如塞来昔布)并联用硫酸氨基葡萄糖等软骨保护剂,持续规范治疗。
注射治疗:若口服药物效果不佳,可采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或激素等手段加强控制。
手术干预:对于终末期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有效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解决方案。
管理骨关节炎,
需要盯紧这四个目标
治疗骨关节炎,不能只满足于“暂时不痛”,而应着眼于长远的功能保持与病情控制。真正科学的管理,需要围绕以下四个具体目标稳步推进:
√ 疼痛切实缓解:治疗的首要目标是让患者实现日常无痛生活。理想的疼痛控制,是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稳定在3分以下(即轻度疼痛,不影响情绪和日常活动),而不只是发作时才干预。
√ 炎症持续抑制:不仅要消除红、肿、热、痛这些表面现象,更要借助关节超声或MRI等影像手段,确保滑膜未增厚、关节腔没有明显积液,从根源上抑制炎症的持续破坏。
√ 关节结构稳定:治疗需尽力延缓关节磨损的进程。每年复查X光片,理想状态下关节间隙变窄应小于0.2mm。这意味着软骨虽不能完全恢复,但通过有效干预,可以尽可能保留其结构和功能。
√ 功能保持自主: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能自如完成日常活动,如行走、上下楼梯、弯腰等,而不感到明显受限。是否维持良好的关节功能,是评估治疗成败的关键体现。
通过这些具体且可评估的目标,医患可共同把握治疗方向,避免仅以“不疼”为终点,从而实现真正有意义的长期病情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1. 长期使用NSAIDs安全吗?
答: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时,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可降至0.2%/年。临床应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个体化选择药物,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2. 症状缓解后能否停药?
答:不建议擅自停药。研究显示,抗炎药物剂量减半后仍可维持80%的抗炎效果。症状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至最小有效剂量,而非立即停药,以防止炎症反弹。
3. 保健品能否替代药物?
答:不能。普通氨糖保健品的纯度和生物利用度远低于药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且缺乏临床证据支持其单独使用的有效性。保健品仅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不可替代规范药物治疗。
4. 是否需要终身服药?
答:若连续2年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结构稳定,且症状持续轻微,可在医生评估后尝试过渡到“最小剂量维持+强化肌力训练”模式,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阶段性停药,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总结
骨关节炎的管理应遵循“慢性疾病”治疗原则,摒弃“疼时用药”的短视观念。通过规律使用抗炎药物、联合软骨保护剂、坚持基础治疗和定期监测,才能有效控制炎症、保护关节结构、维持功能状态。
消炎才能治本!只有重新认识骨关节炎的慢性炎症本质,才能使您的治疗不再“走弯路”,实现关节功能的长期稳定与症状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