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科普了,病理》│第十期 肠镜-显微镜-腹腔镜“内外”间的病理真相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9-15 18:56:21



总觉得 “结直肠癌” 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事?事实上,这种癌症在全球发病率稳居前三,早期症状常常“悄无声息”,一旦发展到中晚期,治疗过程复杂、周期长。随着早筛技术的发展,发病年龄呈降低趋势,有人才二十出头,有人毫无家族史。所以,今天我们想和你聊聊:结直肠癌到底“可怕”在哪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把它从“绝症”变成“可防之病”?


本期嘉宾


周炜

洵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吴  斌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


本期看点


从发病率来说的话,不论是在全球还是在我们国家都名列前茅,基本上都排在第三位。


存在高危因素的话,做手术和不做手术它的生存是有差别的。肠癌只要早发现,预后还是非常不错的。


周炜洵:内镜医生在肠镜下也是可以判断的,影像也有他们的很多标准。真正最后要确诊,那就得靠病理了。


重点内容


一、结直肠癌: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


发病率飙升:结直肠癌在全球和我国的发病率都高得惊人,每年新发病例数以几十万计,而且还在慢慢上升!


年龄不是界限:别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结直肠癌,40岁后发病率直线上升,但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也在悄悄增加。这跟我们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脱不了干系。


二、检查大作战:让结直肠癌无处遁形!


症状多样,检查要全面:贫血、便潜血、体重骤减……这些可能是结直肠癌的“烟雾弹”。


医生会用大便潜血化验、内镜、消化道造影和CT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排查。


其中,肠镜可是诊断结直肠癌的“火眼金睛”,能直接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病理诊断最终BOSS虽然内镜和影像检查能提供很多线索,但最终确诊还得靠病理。


案例:某患者经影像、内镜检查后,被高度怀疑患有晚期结肠癌,不过经过三次病理活检进一步排查,最终确诊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由此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干预。


这充分证明了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三、治疗新招数: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微创小能手,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它能在内镜引导下,逐层分离黏膜与黏膜下层组织,把病变完整切除,创伤小、恢复快。


但病理评估得非常精细,确保病变完全切除且无高危因素。


外科手术多学科协作:中晚期患者怎么办?外科手术还是主要手段。


术前得通过增强CT等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和转移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对直肠癌患者特别重要,确保切缘干净。


MDT团队力量大:多学科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四、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中的“定时炸弹”?


遗传性疾患:结直肠癌也有遗传性,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Lynch综合征。FAP患者从青少年起就开始长大量腺瘤,如不干预,40多岁时几乎肯定会得结直肠癌。

Lynch综合征则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高危因素与预防:不良生活习惯、红肉摄入过多、肥胖、缺乏运动……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40岁后要主动做肠镜检查;有高危因素的人更要提前筛查,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五、术后评估与随访:长期战斗,不容松懈!


术后评估:术后病理分期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关键,医生会根据TNM分期系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化疗。


对于二期患者,还要考虑肿瘤细胞分级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等因素。


长期随访:化疗结束后,患者得定期复查,前三年每三个月一次,三年后每半年一次,直到五年,五年后就可以转入常规体检。


六、专家支招:守护肠道健康,从我做起!


定期筛查:40岁后主动做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更要提前筛查。


健康生活: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腌制品和加工食品;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远离不良嗜好。


遗传咨询:有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


结直肠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NhDNZM8YusyEEsQQ-uV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