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从“近乎100%死亡”到“100%可防”:前沿科技重塑狂犬病防控格局|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9-26 09:53:01



在医学史上,狂犬病一直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这种古老的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几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然而,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狂犬病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这种由狂犬病毒(RABV)引起的致死性人畜共患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约59,000人死亡,尤其在非洲和亚洲的贫困社区中,狂犬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最高[1,2]。而在中国,尽管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数百例报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痛和一个生命的消逝。


2025年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第13条概括出如何防控这种可怕的疾病:家养犬、猫应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消毒伤口,并尽早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和人用狂犬病疫苗。”这不仅是对公众的健康提示,更是每一位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牢记的防控原则,千万不要因侥幸而错过黄金处置期。


高昂代价背后的防控失衡


在我国,虽然通过多年努力,狂犬病发病数持续下降,每年报告病例降至数百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威胁已经远去。一个极具反差的现象揭示了我国防控体系的巨大挑战: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年批签发量惊人地超过8000万剂次,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3];另一方面,动物源头的免疫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犬只管理面临的巨大压力——高达4000万起的年咬伤事件,暴露了庞大的暴露风险基数。它揭示了一种“重终端、轻源头”的防控资源错配。我们将巨大的社会成本(每年超百亿元)和医疗资源集中于暴露后处置(PEP),这虽能有效挽救个体生命,但从公共卫生经济学角度看,这更像是一场事倍功半的“被动防御战”。



图源:CMT


真正的瓶颈在于源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当犬只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率达到70%以上时,病毒在犬群中的传播链即可被有效阻断,从而从根本上保护人类。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犬只平均免疫率仅为28.84%,猫的免疫率更低至17.25%,远未达到建立有效免疫屏障的阈值[3]。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地区散养犬占比超过90%,这些“无防护”的动物成为了最大的风险源头和管理难点。


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当犬群中70%的成员都接种了狂犬病疫苗,病毒就很难再找到新的“宿主”传播下去,这就像给病毒设下了一道无形的藩篱。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兽用狂犬病疫苗都是灭活疫苗,安全又有效。比如,当前已获批的一种含有BHK-21细胞培养适应株PV11狂犬病毒株的疫苗,经过研究证实,无论是幼犬还是成年犬,打了都能产生很好的免疫反应,而且建议每年打一针加强免疫,让“金钟罩”时刻在线[4]


宠物犬和无主犬狂犬病疫苗接种状况对比

图源: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19, 6: 193


精准狙击病毒的“武器库”升级


传统的狂犬病防控依赖于“冲洗-注射免疫球蛋白-接种疫苗”的三部曲。而前沿研究正致力于对每一个环节进行革新,使其更精准、更安全、更高效。这些突破,得益于我们对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单克隆抗体——被动免疫的升级换代


暴露后预防的关键是在疫苗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前的“空白期”提供即时保护。长期以来,这一角色由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承担,但其存在血源紧缺、价格高昂、有过敏风险等局限性。


单克隆抗体(mAb)技术的成熟,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近期发表在Vaccine期刊上的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展现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涉及1000名狂犬病Ⅲ级暴露受试者的研究显示,用药后第3天,单抗组99.8%的患者达到有效保护,远超传统HRIG疗法的9.1%。一年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存活率达到100%,且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HRIG组[5]。这一创新方案为全球狂犬病暴露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被动免疫选择。


科技突破:新型疫苗技术——主动免疫的未来之路


在主动免疫领域,疫苗技术正经历深刻变革。除了传统的Vero细胞疫苗和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外,两种前沿方向尤为值得关注。


1.单剂量、耐热型疫苗技术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狂犬病疫苗递送方式,该技术在温暖温度下不会降解,且单次注射后可释放多次剂量。研究人员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将疫苗制成微粒粉末,并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覆盖氧化铝涂层。涂层在体内会逐渐侵蚀,以脉冲方式释放疫苗内容物,通过混合不同厚度保护层的微粒,可实现单次注射精准递送多次剂量。小鼠实验表明,单次注射这种微粒疫苗粉末触发的免疫反应显著强于常规制剂,诱导的抗体滴度高出近一个数量级。这项技术有望彻底改变电力供应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疫苗获取难题。


2.精准靶向G蛋白的疫苗设计

2025年5月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采用了深度突变扫描技术,对狂犬病毒G蛋白的8227个单氨基酸突变进行了系统性功能与抗原性分析[6]。研究揭示了G蛋白的融合环、组氨酸pH感应簇等区域对突变高度敏感,是疫苗设计的关键靶点。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了构象稳定化疫苗的设计线索——通过特定脯氨酸突变可将G蛋白锁定于免疫原性更强的构象。这一发现为开发广谱、高效的下一代狂犬病疫苗提供了精准的工程化靶点,有望大幅提升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久性。


图源:CMT

未来的疫苗会是什么样?现在已经有研究在开发新型的mRNA狂犬病疫苗了。这种疫苗在小鼠模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快速保护效果,能诱导产生高水平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而且对多种狂犬病毒株都有效[7]未来,mRNA疫苗有望简化接种流程,降低成本,全球狂犬病防控带来新的助力


关口前移:暴露前预防的策略优化与价值重估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兽医、野生动物研究人员、前往流行区的旅行者),暴露前预防(PrEP是更为经济有效的“防弹衣”。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同时兼顾接种的便捷性,是优化PrEP策略的核心目标。 近年来,基于循证医学的PrEP接种方案也在不断优化。


2025年发表于Vaccine的一项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为此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综合评估了不同剂次和接种途径的PrEP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虽然简化方案(如单剂或双剂)在短期内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但经典的三剂方案(于第0、7、21或28天接种)在诱导长期、高滴度的免疫记忆方面具有明确优势[8]。这为临床医生根据不同人群的暴露风险和停留时间,制定个性化的PrEP策略提供了精准依据。


合力共筑,终结可预防的死亡


每一个狂犬病死亡病例,都反映着防控链条上的一个缺口。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熟知并规范执行最新的暴露后处置流程,积极应用单抗等新产品,也要成为“源头防控”的宣传者,向公众传递“给宠物接种是根本之策”的清晰信息。


科技提供了更锋利的武器,但最终扣动扳机的,是我们的共识与行动。多一份规范处置,多一针兽用疫苗,就能早一天告别这种古老的恐惧,迎接零死亡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TIDMAN R, THUMBI S M, WALLACE R, et al. United Against Rabies Forum: The One Health Concept at Work[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 10: 854419. DOI:10.3389/fpubh.2022.854419.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abies[EB/OL]. (2021-01-21)[2025-09-25]. 

[3] 央视网. 犬只免疫率不足30%!狂犬病防治之问:谁更该打疫苗?[EB/OL]. (2023-05-10)[2025-09-25]. 

[4] UTAMI N W A, AGUSTINA K K, ATEMA K N,et al. Evaluation of Community-Based Dog Welfare and Rabies Project in Sanur, a Sub-district of the Indonesian Island Province of Bali[J].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19, 6: 193. DOI:10.3389/fvets.2019.00193.

[5]Liu X, Li J, Zha Y,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YN023 (Zamerovimab and Mazorelvimab injection), the recombinant humanized anti-rabies virus monoclonal antibody mixture, combined with rabies vaccine in a WHO category III rabies post-exposure populat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ositive control,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J]. Vaccine. 2025 Aug 13;61:127289. DOI: 10.1016/j.vaccine.2025.127289.

[6] Aditham A K , Radford C E , Carr C R ,et al.Deep mutational scanning of rabies glycoprotein defines mutational constraint and antibody-escape mutations[J].  2024.DOI:10.1101/2024.12.17.628970.

[7] Armbruster N, Jasny E, Petsch B.Advances in RNA Vaccines for Preventive Indications: A Case Study of a Vaccine against Rabies[J].Vaccines, 2019, 7(4).DOI:10.3390/vaccines7040132.

[8] DAVIS P, MONTROY J, WARSHAWSKY B,et al. Immunogenicity of pre-exposure rabies vaccination comparing number of doses and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J]. Vaccine, 2025, 53: 126878. DOI:10.1016/j.vaccine.2025.12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