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压力大真的会折寿!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03 18:54:05
你以为压力只是让人心累?科学家用数据给出了更扎眼的答案。澳大利亚的一项随访研究,对1146名中老年人进行了长期追踪,结果发现:长期承受高压力的人,死亡风险是低压力人群的2.11倍。如果再叠加体内炎症水平偏高,这一风险更是飙升至3倍![1]
压力不只在“心”上留痕
还会刻在身体里
很多人提到“压力”,更多想到的是心情紧张、脑子里打结。但医学研究表明,压力不仅存在于大脑,更会在身体里留下痕迹。
我们先区分两种情况: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急性压力就像一阵风暴:比如临时加班、突遇考试,身体会立刻分泌肾上腺素,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让你“打起十二分精神”。这类压力通常是短暂的,事情过去后,机体能很快恢复。甚至在某些场景下,它还能提高反应力,算是一种“正向刺激”。
真正棘手的是慢性压力。当压力源不是偶尔出现,而是长年累月地存在 —— 比如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持续的家庭矛盾、反复的经济困境……身体就像被迫开着“高转速发动机”,永远得不到休息。这时候,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都会被拖下水,逐渐透支。
压力如何在身体各系统里“磨损”你
先从最小的地方——细胞说起。我们的染色体末端有一段“保护帽”,叫端粒。它就像鞋带上的小塑料头,可以防止基因磨损。长期压力会让这个保护帽变短,让身体提前进入衰老模式[2]。与此同时,压力还会让细胞出错、能量不足,就像工厂机器长期超负荷,零件开始松动。
其次是大脑,长期高压会让皮质醇(一种压力激素)过量,它会伤害大脑里负责记忆的“海马体”[3]。结果就是,总觉得自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陷入脑子一团雾的状态。
肠胃和大脑之间就像有一条高速公路,大脑会把压力信号直接传给肠道,导致它痉挛、分泌失衡[4]。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一紧张就胃痛。长时间如此,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烧心甚至肠易激综合征。
压力对身体的影响在外貌上表现得更直观。头发掉得厉害、皮肤暗沉松弛、痘痘频发,甚至内分泌紊乱,都可能和压力过大有关。
可以说,压力不是看不见的,它就像砂纸,一点点把身体磨薄,让你从内到外都“老得更快”。
谁更容易被压力“偷走寿命”?
压力的伤害并不是人人一样。科学研究发现,社会背景和个人特质会让差距越拉越大。
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贫困或经历过逆境的孩子,染色体端粒缩短得更快[6],生物学年龄比同龄人更“老”。这意味着,环境不公会从小写进身体。
性别也有差异,女性在面对压力时,皮质醇水平的波动方式与男性不同。有研究提示,这让女性在某些疾病上更脆弱(比如抑郁、焦虑),但在免疫反应方面可能更具韧性[7]。
文化与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压力对人的“杀伤力”。同样的工作压力,有人觉得是“压垮骆驼的稻草”,有人却能“带着压力跳舞”。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压力的感知和解释方式,会直接影响身体反应,甚至影响寿命。
科学减压,挽回被偷走的寿命
好消息是,科学已经找到了多种有效的减压“解药”。
微休息:研究推荐“52/17 法则”:每工作52分钟,就休息17分钟。哪怕只是站起来走动、望望窗外,都能帮助大脑重置压力曲线。
运动:不用去拼命健身,每周三次快走、游泳或瑜伽,就能让身体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研究显示,规律运动有助于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8]。
睡觉:高质量的睡眠是最天然的抗压剂。保持规律作息、睡前减少蓝光干扰(比如不用手机),能让身体恢复元气。
社交连接:和亲友聊聊心事,或者跟外卖员说句“辛苦啦”,都会激活放松反应。人类天生需要连接。
认知重构:正念、冥想,甚至心理咨询,都能帮助你学会把“压力”重新解读,减少感知压力带来的生理伤害。
把这些习惯融入生活,你并不能消灭所有压力,但能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减缓它对寿命的“蚕食”。
参考来源:
[1]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O41m7AZNSt
[2]Epel ES, Blackburn EH, Lin J,et al. Accelerated telomere shortening in response to life stres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4 Dec 7;101(49):17312-5.
[3]Lupien SJ, de Leon M, de Santi S,et al. Cortisol levels during human aging predict hippocampal atrophy and memory deficits. Nat Neurosci. 1998 May;1(1):69-73.
[4]Mayer EA, Ryu HJ, Bhatt RR. The neurob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ol Psychiatry. 2023 Apr;28(4):1451-1465.
[5]Mariotti A. The effects of chronic stress on health: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rain-body communication. Future Sci OA. 2015 Nov 1;1(3):FSO23.
[6]https://www.highergov.com/grant/R01NR019610/?utm_source
[7]Bekhbat M, Neigh GN. Sex differences in the neuro-immune consequences of stress: Focus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rain Behav Immun. 2018 Jan;67:1-12.
[8]Childs E, de Wit H. Regular exercise i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resilience to acute stress in healthy adults. Front Physiol. 2014 May 1;5:161.

CHTV 百姓健康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