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创新与应用:赋能精准医疗,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0-16 18:18:04
医学影像技术作为现代医疗体系的核心支撑,在疾病诊断、治疗指导、医疗资源优化及医疗服务可及性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主办的健康中国行动报道特别节目《医学影像专访:挖掘影像潜力,助力科室建设》成功录制。节目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卢洁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杨正汉教授,围绕影像技术提升诊断效能、优化资源分配、降低医疗门槛、促进多学科协作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度专访。两位专家对当前医学影像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学科未来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影像技术提升放射科
诊断准确性与效率的路径
放射科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诊断”与“高效服务”,而技术革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驱动力。
▌设备革新:从“清晰成像”到“精细解析”
影像设备的性能提升是诊断准确性的基础保障。卢洁教授指出,近年来CT、磁共振(MRI)及分子影像设备(如PET-MRI)的迭代,实现了从“结构成像”向“功能-分子成像”的跨越。以宣武医院重点关注的神经疾病领域为例,PET-MRI融合设备可同时捕捉脑组织结构变化与分子代谢异常,结合特异性示踪剂(如针对老年痴呆Aβ斑块的示踪剂),能将疾病诊断时间提前10-15年,为早期干预提供可能。
杨正汉教授则以北京友谊医院应用的“超高分辨CT”为例,其空间分辨率达50微米,可清晰显示耳部细微骨质结构与血管走行,解决了传统CT对微小病变漏诊的问题。此外,设备的“高效化”设计(如MRI的压缩感知技术)将成像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2分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提升检查效率。
▌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到“流程赋能”
人工智能(AI)已成为放射科效率提升的关键变量。两位专家均强调,AI并非简单替代医生,而是通过全流程嵌入实现“降本增效”,比如卢洁教授提到头颈CTA检查的传统后处理与报告审核就需要1小时,而AI辅助系统参与后可有效缩短后处理和诊断时间,单日接诊量从24例提升至144例,同时可避免医生因疲劳导致的漏诊风险。
杨正汉教授团队参与研发的“冠状动脉CTA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更实现了技术落地——该系统可自动完成血管狭窄评估、斑块成分分析,效率提升10-20倍,诊断水平媲美三甲医院高年资副主任医师,目前已在全国3000余家医院应用,有效推动基层诊断同质化。
影像技术投资与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
影像设备投入高、更新快,如何实现“精准投资”与“高效利用”,需结合医院定位与临床需求分层规划。
卢洁教授指出,资源配置需避免“同质化”陷阱。综合医院应优先保障DR、常规CT等基础设备的覆盖,满足多科室通用需求;而长于某些重点学科的医院需聚焦优势领域——如宣武医院以神经疾病重点配置高场MRI、PET-MRI等设备,日均完成头颅相关检查超300例,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
杨正汉教授补充,设备选型还需考虑“技术前瞻性”与“成本效益”的平衡。北京友谊医院在引入高端设备时,同步评估其与现有设备的互补性(如超高分辨CT与通用CT的分工),避免重复投资;同时通过“设备共享机制”(如区域医联体内大型设备互通)有效的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科室作为设备使用主体,需根据疾病谱变化优化资源分配。随着老年痴呆患者增多,宣武医院新增核医学设备用于早期诊断,年检查量从500例增至1200例;针对冠脉血管检查需求增长,通过增加CT后处理工作站、引入AI辅助系统,将报告审核时间缩短40%,患者预约等待时间从7天降至3天。
杨正汉教授强调,资源配置还需关注“技术配套”——如引入高端MRI后,需同步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与维修团队,避免设备“闲置”;同时预留升级空间(如AI系统的接口扩展),确保设备能适配未来技术发展。
影像技术对放射科与患者的核心获益
相较于传统诊疗手段,影像技术通过“早期诊断”“精准指导”“风险控制”三大维度,为临床与患者带来实质价值。
在慢性病与肿瘤领域,影像技术的“早发现”优势显著。卢洁教授指出,肺癌筛查中,低剂量CT对肺结节的检出率较胸片提升5倍,早期肺癌手术治愈率达90%以上,远高于晚期的15%。杨正汉教授则强调,影像技术还可实现“无症状人群”的风险评估。例如,通过DR进行脊柱全长成像,可早期发现青少年脊柱侧弯,干预率提升60%。
在手术与治疗方案制定中,影像技术提供“可视化依据”。卢洁教授指出,胶质瘤手术通过PET-MRI精准定位肿瘤边界,可在最大化切除肿瘤(切除率提升至95%)的同时,保留语言、运动等功能区,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从30%降至10%。杨正汉教授认为,影像技术还可优化治疗监测。例如,肿瘤患者通过CT评估疗效,可及时调整化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
技术进步直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AI辅助系统的应用使患者检查流程从“挂号-检查-取报告”的8小时缩短至3小时;移动影像设备(如床旁DR、移动CT)可满足重症患者“足不出院”检查需求,ICU患者检查等待时间从2小时降至30分钟。而远程影像诊断则解决了基层患者“看病远”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基础普放设备的应用价值
尽管如今高端设备正在加速普及,但DR作为基层核心设备,仍在“基础诊疗”与“筛查转诊”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卢洁教授认为,DR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辐射剂量小的优势,适用于基层常见场景:一是常规体检(如胸片筛查肺炎、肺结核),年服务量占基层影像检查的60%以上;二是外伤诊断(如四肢骨折初步筛查),可快速判断是否需进一步CT检查;三是慢性病监测(如慢阻肺患者肺部结构评估),为长期管理提供依据。杨教授补充指出,DR还可通过技术升级拓展应用范围,进一步提升多部位疾病的早期检出率。
针对基层DR应用中的痛点,两位专家提出优化方向:一是AI辅助诊断的下沉,通过部署轻量化AI系统(如骨折自动识别、肺炎筛查模块),提升基层医生诊断准确性,漏诊率降低25%;二是建立“分级转诊机制”,DR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如复杂骨折、肺部占位)后,通过远程会诊快速对接上级医院CT/MRI检查,避免延误治疗;三是质量控制,通过统一DR图像标准(如分辨率、曝光参数),确保转诊图像的可用性。
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模式创新
放射科作为“平台学科”,需通过主动协作融入临床诊疗全流程,实现“从辅助到核心”的角色转变。更好发挥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卢洁教授强调,影像科医生需“走出读片室,深度参与临床决策”。宣武医院建立“神经疾病MDT中心”,影像科医生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生共同阅片;而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每周开展8场跨科室MDT,覆盖肿瘤、心血管、骨科等领域。
放射科还可通过主导诊疗路径优化,提升整体医疗效率。杨正汉教授表示,针对脑卒中患者,北京友谊医院建立“以影像为核心的时间窗管理路径”:患者到院后优先完成CT平扫+血管成像,影像科15分钟内出具报告,急诊科根据影像结果决定溶栓或取栓方案,使“Door-to-Needle”时间(到院至溶栓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35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慢病管理中,卢洁教授认为,影像科可通过“定期随访+影像对比”,为临床提供疗效评估依据。例如,糖尿病患者通过年度眼底DR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干预率提升40%。
结语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已进入“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新阶段。从高端设备的临床转化到基层技术的普及应用,从单一诊断到多学科协作,影像科正成为推动医疗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源优化”的协同,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优质影像资源下沉,通过跨领域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医疗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视频链接:医学影像技术创新与应用:赋能精准医疗,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