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还只知道管住嘴,迈开腿?血糖防线的30年突围,从代谢预警到生活重塑|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1-08 18:30:18




一场“甜蜜”的伏击,正在我们身边无声上演。它的先头部队,是超过1.4亿的中国成年人[1]2005–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增长163%,年均增速3.36%,远超全球平均[2]。而最令人心惊的是,超过半数的患者,对此浑然不觉。


2024年《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知晓自身病情的比例仅为43.3%。以上海为例,35岁以上居民患病率高达21.6%,但患病知晓率也仅为57.4%——相当于每五位患者里,就有两人正携带着一颗“甜蜜的定时炸弹”,生活在危险的盲区之中[3]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第17条——“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成为我们破解这场危机、为公众构筑第一道防线的核心密码。


糖尿病风险地图:

从传统三驾马车到前沿预警


糖尿病的发生,绝非一日之寒。它是一个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危险因素共同驱动的复杂过程。传统认知中的肥胖、饮食、不运动这“三驾马车”依然重要,前沿研究也在急速拓展其内涵与外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为精细、动态的风险全景图。



打头阵的依然是超重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被公认为最强、也是可逆转的危险因素超过80%的新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肥胖,深层的原因在于堆积在内脏脂肪大量分泌炎症因子,胰岛素抵抗直接相关


其次,久坐的安全阈值被进一步下调:最新一项中国队列研究显示,每日静坐≥8小时可使糖尿病前期风险增加31%,而≥6小时即可出现糖耐量恶化信号,提示少动本身即可独立于体重升高血糖[4]


如果说以上因素是后天可以干预的,那么遗传背景则划定了健康的“起跑线”。遗传负荷约占T2DM发病的“半壁江山”。若父母一方患病,本人终生风险提升2.4倍;结合30余个已验证的多基因风险评分,可提前10年识别高危人群,实现一级预防的精准干预。


而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代谢综合征最新《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首次被正式列为糖尿病前期的核心预警状态,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更新。它意味着当血压、腰围、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五项指标中,满足至少三项异常时,个体已处于代谢系统的崩溃临界点,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急剧升高。


在糖尿病前期阶段,β细胞功能确实已出现进行性减退和代偿失调,但通过强化的生活方式甚至药物干预,这种功能障碍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可以被逆转、延缓或稳定住的


另外,“吃什么”已是糖尿病的老生常谈,而现如今,饮食模式的危险维度从“吃什么”扩展到“何时吃、怎么吃”。有研究者招募了845名西班牙的晚睡者进行交叉试验,结果发现与睡前4h吃晚餐相比,睡前1h吃晚餐时血糖波动幅度增加8.3%,胰岛素反应降低6.7%[5]另外一项针对年轻健康女性的交叉RCT(n=19,10min vs20 min吃完相同正餐)发现,快速进食使晚餐后增量血糖峰值(IGP)升高约70%[6],提示“晚吃、快吃”可通过昼夜节律紊乱放大糖毒性。



最后,还有更多的危险因素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被证实: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塑化剂DEHP)、慢性低度炎症标志物(IL-6、CRP)及支链氨基酸(BCAA)代谢障碍,不仅能预测糖尿病发生,还与糖尿病肾病进展速率呈剂量依赖关系,为精准分型与靶向干预提供了新分子靶点。


精准监测:

从静态点到动态线关注血糖变化


在厘清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全景图后,临床实践的关键落点便在于如何关注血糖变化。然而,如果我们的监测策略仍固守于年度体检的空腹血糖或零星的指尖血糖,那么我们对患者血糖真实状态的了解,可能仅触及了冰山一角。



传统的血糖监测模式,提供的是离散的、孤立的数据快照。尽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但它们无法捕捉到全天范围内无症状的高血糖、夜间低血糖以及最为关键的——血糖波动的完整轨迹。近年来,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循证证据的积累,医学界对血糖评估的认知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从审视零散的静态点,转向解读连续的动态图谱。


大量研究,已明确将GV确立为独立于糖化血红蛋白的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其病理生理机制在于,急剧的血糖起伏会引发更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反复的“冲刷式”损伤这种由血糖波动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在某些层面可能比持续性的高血糖更为严重。这就好比一条道路,持续平稳的承重或许无虞,但频繁的、剧烈的颠簸震荡则会加速其结构的破损。


2019年发布于Diabetes Care的国际共识,正式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推向了临床实践它不再执着于某个时间点的精确数值,而是关注患者在一天24小时中,血糖处于3.9-10.0mmol/L这一理想范围的时间占比。共识建议,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TIR应高于70%[7]。这一指标的优越性在于,它被发现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有着直接且强烈的负相关——TIR每增加10%,视网膜病变和微量白蛋白尿的风险即可显著降低。这使得糖尿病管理从追求“点”的达标,进化到了追求“线”的稳定。


近年来,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已从高端附加跃升为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设施,而下一幕的主角是无创化。研发管线中,新一代皮下组织液+光学/电化学混合传感器已能把发丝细的柔性探针缩短至3mm,佩戴痛感接近创可贴;更激进的概念机则彻底抛弃针头,转用微孔负压或反向离子导入技术,让葡萄糖分子自己渗出来,实现“0穿刺”24h采血。而且,资本与科技巨头竞相押注的测血糖手表把光谱学、微流控与AI算法融入小小的手表:绿光+红外多通道建模,30s完成一次闪测。尽管其测量的精准度与可靠性仍需更多严格的临床研究验证,但相信不久的未来就会有先进测量仪器,让长期血糖趋势监控真正融入生活、无形无相。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自我健康管理已成为与疾病共存的终身课题。这远非一句“管住嘴、迈开腿”所能概括,而是一场需要借助现代科技、个体化策略与系统性支持的深度自我重塑。其核心目标,是从被动执行医嘱的患者,转变为自己健康的主动管理者。


要实现这一转变,精细化、数据化的日常管理是首要基石。近年多项真实世界研究与系统评价指出,强化自我监测、手机App记录饮食及CGM校准等生活方式干预,可在原有治疗基础上使HbA1c再降约0.3–0.5%[8,9]



如今糖尿病饮食干预的核心已从限糖转向营养结构-血糖应答双目标管理。Nutrition&Diabetes的一项随机交叉试验首先给出因果证据:研究者在自由生活条件下指导患者先吃高纤维蔬菜和高蛋白食物,再吃碳水化合物,4周后餐后血糖变异性显著下降,且与体重变化无关[10]。2024年另一项研究对18项RCT、1687例患者的网络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将全谷物、杂豆等低升糖指数(GI)食物提升至主食总量的≥1/3,可显著改善2h-PG和HOMA-IR,证据质量为“高”。与此同时,过量精制糖(含糖饮料、甜点)的心肾危害也在大型队列中得到重复——虽然不同研究样本量有异,但趋势一致显示高糖摄入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风险呈剂量相关上升[11]。因此,临床处方宜把蔬菜-蛋白质-主食的进餐顺序+低GI主食占比+精制糖上限写入统一方案,以同时实现血糖控制与长期并发症预防。


在饮食管理之外,科学运动是自我管理的另一大支柱。运动方案需兼顾规律性与个体化,通常推荐每周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并配合2次抗阻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抗阻训练能有效增加肌肉量,提升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这一策略对于合并肌肉衰减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尤为有益。


更令人鼓舞的是,对于部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短期的强化胰岛素治疗被证实可能诱导出持续数月至数年的病情缓解期,即在不使用降糖药的情况下血糖维持正常[12]。这一可停药缓解的理念,彻底改变了2型糖尿病必然终身进展的传统观念,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与信心。


结语


糖尿病管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更新的起点。当数字疗法、精准营养与早期干预把控糖拆解为每日可见的小目标,医生的角色也从开药者转为数据教练——用证据帮患者把一次抬腕、一餐顺序、一段快走,积累成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无并发症人生。愿我们把今天的共识,变成明天患者不再依赖处方的生活日常。


参考文献

[1] Prof Y X , Prof J L , Li M ,et al.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J].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4, 9(12):e1089-e1097.DOI:10.1016/S2468-2667(24)00250-0.

[2] Zhou YC, Liu JM, Zhao ZP,et al.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J]. Mil Med Res. 2025 Jun 2;12(1):28. DOI: 10.1186/s40779-025-00615-1.

[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 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EB/OL]. 北京: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24-11-14 [2024-11-15]. http://news.pku.edu.cn/mtbdnew/e86a425646794400a39625c898eac090.htm.

[4] 何晓泳, 王文绢, 马吉祥, 等. 中国成人静坐时间与糖尿病前期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8): 704-710.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0516-00178.

[5] Garaulet M, Lopez-Minguez J, Dashti HS,et al. Interplay of Dinner Timing and MTNR1B Type 2 Diabetes Risk Variant on Glucose Toler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 Diabetes Care. 2022 Mar 1;45(3):512-519. DOI: 10.2337/dc21-1314.

[6] Saito Y, Kajiyama S, Nitta A,et al. Eating Fas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Glycemic Excursion in Healthy Women: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 Nutrients. 2020 Sep 10;12(9):2767. DOI: 10.3390/nu12092767.

[7] Battelino T, Danne T, Bergenstal RM,et al. Clinical Targets for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Data Interpretat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ime in Range[J]. Diabetes Care. 2019 Aug;42(8):1593-1603. DOI: 10.2337/dci19-0028.

[8] Gu L, Jimma BL, Belsty Mihretie T. The effects of mobile health on self-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J]. Digit Health. 2025 Sep 29;11:20552076251382049. DOI: 10.1177/20552076251382049.

[9] Hohberg V, Lichtenstein E, Kreppke JN, et al. 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 2025 May;55(5):1165-1181. DOI: 10.1007/s40279-025-02184-8.

[10] Tricò D, Filice E, Trifirò S,et al. Manipulating the sequence of food ingestion improves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under free-living conditions[J]. Nutr Diabetes. 2016 Aug 22;6(8):e226. DOI: 10.1038/nutd.2016.33.

[11] Liu Y, Li H, Zhao Q, et al. Effects of 12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on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 Nutr Metab (Lond). 2025 Aug 7;22(1):94. DOI: 10.1186/s12986-025-00968-3.

[12] Yin M, Hu M, Huang X, et al. Remission of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n Elderly Woman Through an Integrated Strategy: A Case Report[J]. Clin Case Rep. 2025 Oct 15;13(10):e71184. DOI: 10.1002/ccr3.7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