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简单习惯,把熬夜伤害降到最低
2025-11-16 20:09:22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早睡”这两个字。无论是夜班、加班,还是带娃、写报告,熬夜几乎成了当代生活的常态。
我们也清楚,熬夜的代价不只是黑眼圈。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抑郁乃至癌症的风险上升都有关[1]。然而,现实往往让人无可奈何——有时我们无法不熬夜,只能学着健康地熬夜。
如果你也是那群不得不与夜色为伴的人,不妨从这五个简单的习惯做起,让身体少受一点熬夜的伤。
很多人一周五天通宵加班,周末又睡到中午,作息像“时差过山车”。事实上,这样的“补觉式熬夜”反而更伤身。研究发现,作息时间经常变动的人更容易出现代谢紊乱、血糖和血脂波动等问题。相较固定作息,昼夜节律被频繁打乱会干扰胰岛素分泌和代谢节奏[2]。
如果你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夜班或熬夜,规律是关键。
-
尽量在固定时间入睡、起床,让身体逐渐形成新的节律。
-
-
白天睡觉时拉紧窗帘、戴上眼罩,创造黑暗环境,促进褪黑素分泌。
这样一来,身体会慢慢适应夜间工作模式,免疫系统与代谢系统受到的冲击也会小一些。
夜深人静时,一碗泡面或一杯奶茶往往是最安慰人的东西。但深夜进食是代谢的大敌。晚上进食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代谢效率下降,从而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3]。
-
吃点玉米、水果、全麦面包、鸡蛋或牛奶,既能补充能量,又不至于血糖飙升;
-
别忘了,胃肠在夜里同样需要休息。深夜吃重口味的食物,不仅扰乱消化,还可能影响第二天的睡眠质量。
夜里加班、写报告、剪片子……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千万别以为久坐只是腰酸腿麻,其实它的危害远比你想的深。长期久坐会让下肢血液循环变慢,增加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尤其是对长时间面对电脑不动的人来说,风险更高。
这些小动作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动,让大脑获得更多氧气,也能缓解久坐导致的颈肩腰疼。
熬夜的人,身体常处于轻度炎症和氧化压力状态。皮肤变差、免疫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其实都是信号。想让身体更抗熬夜,可以从饮食中补一点抗氧化力。
豆类、菌菇类、燕麦、苹果、魔芋等,都能延缓糖吸收,增强饱腹感,帮助控制体重。
2. 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
睡眠不足时,体内自由基积累加快,会让皮肤暗沉、衰老。深色蔬菜(如紫甘蓝、菠菜)、浆果类(如蓝莓、草莓)、坚果(如核桃)、绿茶中,都富含抗氧化物质如多酚、花青素[4]。
3. 不必迷信“保健品”
普通食物中的营养更容易被吸收,规律饮食远胜于额外补剂。能早睡早起当然最好,实在不行,吃得聪明一点也能少掉几分伤害。
熬夜后,很多人会觉得嗓子干、头晕、注意力难集中,这可能与轻度脱水有关。夜间空气湿度低、精神紧张、长时间说话或盯屏幕,都会加速水分流失。
建议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水摄入,除了白开水,还可以选择:
注意控制糖分,市售养生茶饮往往糖分惊人,反而加重负担。如果第二天还要上班,尽量避免咖啡和能量饮料,以免进一步扰乱睡眠节律。
此外,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降低熬夜的伤害。一是多晒太阳,帮助调节褪黑素分泌;二是坚持规律饮食;三是保持轻度运动。记住这些小习惯,它们听起来普通,却是你在不得不熬夜时最实用的护体符。
参考资料:
[1]Shah AS, Pant MR, Bommasamudram T, et al.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n Umbrella Review. Am J Lifestyle Med. 2025 May 27:15598276251346752. doi: 10.1177/15598276251346752.
[2]Zuraikat FM, Makarem N, Redline S, et al. Sleep Regularity and Cardiometabolic Heath: Is Variability in Sleep Patterns a Risk Factor for Excess Adiposity and Glycemic Dysregulation? Curr Diab Rep. 2020 Jul 23;20(8):38. doi: 10.1007/s11892-020-01324-w.
[3]Gu C, Brereton N, Schweitzer A, et al. Metabolic Effects of Late Dinner in Healthy Volunteers-A Randomized Crossover Clinical Tri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0 Aug 1;105(8):2789–802. doi: 10.1210/clinem/dgaa354.
[4]Rudrapal M, Khairnar SJ, Khan J, et al. Dietary Polyphenols and Their Role in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Human Diseases: Insights Into Protective Effects, Antioxidant Potential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Front Pharmacol. 2022 Feb 14;13:806470. doi: 10.3389/fphar.2022.80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