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肺癌!专家支修益:科学筛查、理性应对,守住呼吸的生命线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1-22 18:15:02
当CT报告上出现“肺结节”三个字,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个不眠之夜。它像悬在心上的一块石头,让人在“应该重视”和“或许没事”之间反复摇摆,陷入焦虑与无助。
面对这一普遍困境,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教授在《见证生命线》节目中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肺结节远非等同于肺癌,科学的认知与规范的随访管理,才是化解恐慌、守护健康的唯一路径。本文将梳理支修益教授在节目中的核心观点,帮助您构建起应对肺结节的科学框架。

五大因素,
勾勒肺癌高危人群的清晰画像
明确自身是否属于高危人群,是所有决策的第一步。支修益教授在节目中系统性地勾勒出肺癌高危人群的清晰画像,主要依据以下五个关键因素:
支修益教授指出,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国内外权威机构已将肺癌高危人群的年龄定义从55岁下调至50岁。这意味着,更多人在更早的年纪就需要将肺部深度筛查提上日程。
吸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且风险可以被精确计算。支修益教授介绍了“吸烟指数”的概念,即每日吸烟的包数(或支数)与吸烟年数的乘积。当这个指数达到20包年或400年支(例如每天吸一包烟,持续20年),即被视为高危人群。
家族中蕴含的遗传信息是另一项重要参考。支修益教授表示,如果直系亲属中有肺癌或其他肿瘤病史,那么个体自身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风险会相对增高,需要纳入风险评估体系。
既往的肺部健康状况是未来的风险预测指标之一。支修益教授提醒,若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等慢性肺部疾病,或肺部曾因炎症留下结节,这些人群也需划入高危范畴进行管理。
某些特定职业与环境中的致癌物暴露是明确的威胁。支修益教授强调,长期接触石棉、氡气、重金属,或从事石油、水泥、煤炭、化工等行业的人群,有害物质会随呼吸在肺部累积,从而显著增加患癌风险。
综合以上因素,支修益教授特别强调:“50岁以上的朋友,特别是烟民,每年一次胸部CT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这一建议基于坚实的国内外证据,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年度筛查,被证实是降低肺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是构筑肺癌防治第一道防线的关键。
不吸烟的女性,
为何也被肺癌盯上?
研究发现,我国不吸烟女性的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地区。支修益教授在节目中透露,在接受肺癌手术的女性患者中,超过70%的人是从不吸烟的。这一数据凸显了中国独特的肺癌流行特征,其背后是基因、环境与生活方式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支修益教授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指出,亚洲不吸烟人群,尤其是女性,存在独特的基因背景。最显著的特征是EGFR基因突变率非常高,这远高于欧美人群。他形象地解释,这种基因突变如同给细胞的生长装上了一个“错误的开关”,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从而引发肺癌。这也解释了为何肺癌会“瞄上”没有吸烟习惯的女性。
除了遗传背景,环境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支修益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式烹调方式的潜在风险。煎、炸、爆、炒以及室内烧烤等高温烹饪,会产生大量含有致癌物质的细颗粒物。这些可吸入颗粒物能深入肺泡,长年累月地对肺组织造成低剂量、持续性的损伤,日积月累便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基于以上分析,支修益教授给女性朋友提出了一个高度凝练的健康箴言:关注“三霾”,远离“五气”。
“三霾” 指:室外雾霾、室内烟霾(包括二手烟、三手烟)和内心阴霾(心理因素)。“五气” 则包括:室外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厨房油烟污染、房屋装修材料污染以及爱生闷气的“心理污染”。
面对肺结节,
理性应对的“三步法则”
当肺结节真的出现在报告单上,具体应该如何行动?支修益教授在节目中给出了清晰、理性的“三步法则”,帮助大家有序应对,避免恐慌。
发现肺结节后的首要原则是冷静。支修益教授表示,这就像测血压发现偏高一样,是一个需要管理和观察的信号,而非最终判决。他特别强调,寻求专科医生评估时,关键不在于只看纸质报告,而是要携带完整的胸部CT影像资料(如光盘或二维码链接),让医生能亲自观察结节的原始影像,从大小、密度、形态、边缘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
在现代医疗中,人工智能已成为肺结节风险分层管理的得力工具。支修益教授介绍,根据AI评估结果,结节会被分类管理。若结节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且长期稳定,则通常只需建立信心,进行规律性随访即可。而对于具有不确定性、中等风险的结节,则需进入密切观察期,医生可能会将复查间隔缩短至半年或三个月。此阶段最核心的是严格遵守医生制定的复查时间表,通过动态观察结节大小、边缘、密度这三大核心要素的变化,来捕捉其真正的风险。
肺结节的管理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支修益教授强调,要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一次复查不足以得出结论,往往需要3-5次甚至更多的随访,才能描绘出结节变化的真实轨迹,这就需要患者具备充分的耐心。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嘱,同时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科学膳食、管理睡眠和心理状态。
用科学驱散迷雾
以行动守护呼吸
肺结节,这个医学影像上的常见发现,不应成为我们健康路上的心理枷锁。从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到理解非吸烟者患癌的复杂成因,再到掌握科学应对的“三步法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取代盲目的恐慌。
现代医学已经为我们构筑了坚实的防线——低剂量螺旋CT的精准筛查、人工智能的风险评估、微创手术的成熟应用,使得早期肺癌的治愈率达到了令人振奋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远离“三霾五气”,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全程管理观念,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正是守护肺部健康最坚实的力量。
视频链接:肺结节≠肺癌!专家支修益:科学筛查、理性应对,守住呼吸的生命线

CHTV 百姓健康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