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你吃药前会看说明书吗?解码家庭药箱里的生死防线| 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11-23 18:12:24

流感季又至,“头痛吃片布洛芬,感冒冲袋感冒灵”,面对常见不适,很多人都习惯于凭经验用药,药品说明书常常被束之高阁。你是否也只瞥一眼药名便匆匆服用,对适应证、禁忌、成分与有效期视若无睹?


“这药还没开封,扔了多可惜”、“上次感冒剩的,放着万一以后用得上”——这样的念头,让过期的退烧药、泛黄的止咳糖浆、结块的维生素,在抽屉深处悄然堆积,仿佛只要没拆封、没变味,就还能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看似“节俭”、“方便”的做法,却可能埋下致命隐患。恰逢11月第三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全球再度聚焦一个严峻现实:不当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正加速“超级细菌”的诞生,让未来无药可用而家庭药箱,正是这一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修订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第56条明确提出:“科学管理家庭常用药物,会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这条看似平实的建议,背后凝聚的是临床医生日复一日面对的用药错误案例、药学研究反复验证的风险数据,那么又有多少用药的误区呢?


认知盲区下的健康代价:

家庭药箱的三大隐形危机


临床中,因不看、不会看药品说明书导致的用药悲剧屡见不鲜。中国药学会开展的《中国家庭药箱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居民坦言无法完全理解药品说明书,近九成家庭备有感冒、流感等常见病药物,但仅约半数居民严格按说明书用药,超3成存在自行增减剂量现象[1]


1.抗生素滥用:每一次随意停药都在培养超级细菌


抗生素是家庭药箱中的常客,也是滥用最严重的药物类别。世界卫生组织已连续多年将抗生素耐药性列为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真实的威胁并非未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发布的权威报告,由于患者在社区中随意停药或滥用抗生素,我们正面临常用抗生素加速失效的严峻局面。例如,导致尿路感染、肺炎等常见病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的一线、二线抗生素的耐药率已居高不下[2]


更令人担忧的是,被称为“最后防线”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正因不规范的使用而逐渐失守。监测数据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在过去十年间大幅上升。一旦感染这类几乎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患者将承担高达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其死亡风险也比普通感染高出数倍。



2.过期药不止是失效,更可能是毒药


此外,“药没坏就能吃”——这一深植于许多家庭的误解,背后潜藏着被严重低估的健康风险。家庭用药调查显示,超过60%的家庭存在储存过期药品的现象[1]药品一旦超过有效期,其化学结构可能发生复杂且不可逆的降解。这不仅意味着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导致治疗失败(如急救药硝酸甘油过期后迅速失效),更危险的是,某些药品会分解产生有毒物质。


其中最著名的科学案例,也是被各国药典引以为戒的教训,便是四环素类抗生素。多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等权威期刊的早期研究证实,过期降解的四环素会生成一种名为差向四环素的毒性物质[3,4]这种物质可损害肾小管功能,引发一种名为“范可尼综合征”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酸中毒、低钾血症等严重电解质紊乱和肾损伤。正因如此,四环素的过期毒性已成为药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


此外,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在不当储存或过期后,其降解风险也备受关注。虽然在实际药品中稳定性的情况复杂,但药物化学研究指出,其对乙酰氨基酚在极端条件下可能降解为对氨基酚,继而进一步氧化为醌类物质,这些物质被认为具有潜在的肝毒性。



近年,美国FDA开展的“药品稳定性研究计划(SLEP)”在检测部分过期战略储备药品时也发现,多数药品在过期数年后仍能保留大部分有效成分,但其安全性完全是一个“未知的盲区”[5]因此,FDA和药师协会始终强调,由于无法预测每一片过期药会如何降解,唯一安全的做法就是拒绝使用。在家庭常见的潮湿、光照环境下,这种不可控的降解过程会大大加速。


3.成分叠加:读不懂说明书的危害


除了抗生素和过期药,多种药物联用导致的成分叠加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17年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为这一风险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该研究整合了70万余例患者的数据,系统评估了不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胃肠道安全谱[6]


研究结果明确指出,同时使用两种NSAIDs药物(如布洛芬与萘普生联用),会使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的风险增加至单独用药的2至4倍其中,酮咯酸因其强烈的药理作用,被证实是风险最高的药物之一。美国FDA在其安全通报中早已明确警告,酮咯酸的胃肠道出血风险本身就显著高于其他NSAIDs,严禁与其它NSAIDs联合使用,且疗程一般不应超过5天


此外,风险不仅来源于有意联用。当患者在服用布洛芬缓解头痛或肌肉酸痛的同时,又服用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虽然规避了两种NSAIDs直接叠加的风险,但美国肠胃病学会(ACG)的临床指南指出,这种用药模式依然可能因忽视个体胃肠道的耐受性,而增加整体损伤负担。更重要的是,许多复方感冒药本身也含有NSAIDs成分(如布洛芬),极易导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分超量。


这类风险的核心诱因,正是患者不会阅读药品标签中的成分表,无法识别不同药品中的相同活性成分。很多复方制剂的商品名差异较大,但核心成分高度重合,仅凭经验用药极易踩中成分叠加的雷区。


风险溯源:

家庭用药错误的深层逻辑与临床启示


透过上述研究数据不难发现,家庭用药错误并非单纯的粗心,而是由认知偏差、信息壁垒、工具缺失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数据显示,超过70%的患者认为“用过的药就不用再看说明书”,这种经验主义认知在老年群体中尤为突出。部分患者因长期服用某类药物,便形成固定用药习惯,即使药品规格调整、自身基础疾病变化,也不愿重新阅读说明书。更有患者将他人经验当作用药依据,如听信邻居推荐使用强效止痛药,却忽视自身胃肠道基础疾病。



公众在阅读说明书时面临的信息壁垒,是用药错误的深层诱因之一。很多受访者表示无法完全看懂药品说明书。其中,“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禁忌”以及“药理毒理”等栏目,因充斥了“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化学结构式,成为最主要的阅读障碍,导致大多数人选择直接跳过这些关键安全信息。


这一问题已获得国家层面的关注,202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易理解化改革方案》正是旨在通过增加“核心信息摘要”框、使用大字号和通俗语言等方式,破解这一难题,让说明书从“天书”变回“指南”[7]


如何科学管理家庭常用药物,

怎样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


第一步:建立规范药箱,科学管理家庭常用药


科学的存储是用药安全的基础。建议家庭配备专用药箱,遵循“分类存放、条件适宜、定期清理”的原则:


分类存放需遵循“四分开原则: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成人药与儿童药分开,最好为儿童药单独配备小药箱并加锁;内服与外用分开,避免碘伏、红花油等外用药污染口服药;易串味药品单独存放


存储条件需严格遵循说明书要求:常温药品避光、干燥、阴凉处存放;冷藏药品(如胰岛素、益生菌)置于2-8℃冰箱,不可冷冻;避光药品(如硝酸甘油)需放入药箱。浴室、厨房等湿热环境是药品“杀手”。


定期清理应形成习惯,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每3-6个月全面排查一次。果断清理过期药,并送至社区回收点;检查药品是否变色、结块、潮解;及时处理因年龄、病情变化不再适用的药品[8,9]


第二步:读懂核心信息,掌握用药关键


一是适应证,注意说明书中“适用于”与“慎用”的区别,如布洛芬适用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但对哮喘患者需慎用。


二是用法用量,明确“怎么吃,吃多少”。紧盯剂量单位、服用时间与方法。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使用专用量具,切忌“成人减半”。


三是禁忌证,这是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关键,如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阿莫西林,孕妇禁用利巴韦林等。


四是不良反应,明确“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需区分“常见反应”与“严重反应”,如服用感冒药后出现轻微嗜睡是常见反应,但出现皮疹、呼吸困难则为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


五是注意事项明确“需要特别留意什么”。这部分内容包含药物相互作用、饮食禁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如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7天内不可饮酒,服用辛伐他汀期间需避免食用西柚等。


第三步:借助“智能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多种智能工具已成为家庭用药管理的好帮手,其核心功能包括定时提醒、分格存储、漏服记录等,部分高端型号还可通过手机APP同步用药数据给家属或医生,实现远程监管。


结语


家庭用药安全,从来不是小事,花30秒读完说明书,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划算的健康投资。希望通过本文分享的最新研究和科学方法,每个家庭都能重视药箱管理,养成用药前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将科学用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冯轶杉,张琳,张留永,等.社区居民家庭用药安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22,31(11):801-807.DOI:10.19577/j.1007-4406.2022.11.001.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23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3]  Frimpter, G. W., Timpanelli, A. E., Eisenmenger, W. J., Stein, H. S., & Ehrlich, L. I. (1963). Reversible "Fanconi Syndrome" Caused by Degraded Tetracycline. JAMA, 184(13), 111–113.

[4]  Ivie J L, Brouwer K L R. Epimerization of tetracyclines and resultant Fanconi syndrome: a historical review[J]. Clin Pharmacol Ther, 2018, 103(3): 453-456.

[5]  Lyon R C, Taylor J S, Porter D A, et al. Stability profiles of drug products extended beyond labeled expiration date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6, 95(7): 1549-1560. DOI:10.1002/jps.20636

[6] Bally M, Dendukuri N, Rich B,et al.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SAIDs in real world use: bayesian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BMJ. 2017 May 9;357:j1909. DOI: 10.1136/bmj.j1909.

[7]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EB/OL]. (2023-10-31) [2024-06-20]. http://mpa.xizang.gov.cn/yp/ypggtg/202402/t20240218_403917.html.

[8] 中国药学会. 中国家庭药箱调查与合理用药指南[R]. 北京, 2022.

[9]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EB/OL]. (2006-03-15)[2025-11-21]. https://www.nmpa.gov.cn/yaopin/ypfgwj/ypfgbmgzh/2006031501010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