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当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斩获“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的消息传来,这座1958年以工人医院为起点、扎根伟人故里的地市级三甲医院,首次实现了“国自然课题立项”与“国字号专科”的双重突破。
67年风雨兼程,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服务患者”的初心出发,如今已构建起覆盖31家医联体单位的区域医疗网络,累计开展健康惠民活动超30万人次。在健康中国传播大会第三届公立医院院长论坛上,袁海斌用“专、沉、特、精、融”五个维度解码了医院“突围战”中专科建设的底层逻辑。——
以肿瘤专科破局,专家下沉带出14项基层新技术,针对地域流行病学建起口腔癌样本库,筹建粒子医学中心攻坚尖端放疗,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双百满意度”——这所三甲医院有着独树一帜的发展之道。
当会场的大屏播放出口腔癌生物样本库的建设画面时,台下参会者纷纷举起手机——这座槟榔消费大市的医院,正用精准筛查打破地域性疾病的桎梏。从八大厂矿的医疗保障站,到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任务,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蜕变,印证了“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当口腔癌筛查基地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时,这座槟榔消费大市终于握住了对抗地域性疾病的钥匙。医院针对群众爱嚼槟榔的习性,建立全省首个口腔癌生物样本库,筛查量突破1.6万例。从健康管理中心的前哨筛查,到肿瘤研究中心的科技驱动,再到全省独有的花园式安宁疗护病房,一条"防筛诊治康"五位一体的防治链条已然成型。
“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用创新驱动和党建引领践行了这句话。
向上,医院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共建实验室,引入鼻咽癌精准放疗技术;向下,派驻专家团队在韶山建立肿瘤联合病房,实现50%患者就地治疗。粒子医学中心的筹建标志着放疗技术进入新阶段,而各专病联盟也使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让尖端技术落地,让基层能力生根”,袁海斌书记在主旨报告中展示的远程会诊数据——年均超3万余例,印证着分级诊疗的实质性突破。
在绿植环绕的安宁疗护病房,个性化疼痛管理方案与"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网络共同守护生命尊严。通过每年培养120名基层安宁照护骨干,这份温暖正辐射长株潭地区。“医疗的价值,在于对生命全周期的尊重。”袁海斌书记的总结,道出了肿瘤防治的终极要义。
中医肛肠科的“痔愈计划”系列视频,让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意外出圈——125.3万关注量、171.3万次点赞,这个由临床医生运营的抖音账号,用“便血自测三步法”“肛肠保健操”等实用内容,创造了单条视频最高18万次转发的纪录。
急诊科的“急救白金十分钟”、麻醉科的“手术室冷知识”、内分泌科的“糖友生存指南”等12个特色账号,构成医院自媒体矩阵的“科普十二时辰”。
“每个科室都是健康传播的战斗单元。”袁海斌书记在专访中解密运营逻辑:临床医生提供专业内容,宣传科把控科学底线,信息科负责技术呈现。这种"专业+传播"的协同模式,让康复科的关节锻炼视频登上同城热榜,中医科的节气养生帖成为中老年群体的“转发必备”。
在门诊大厅的急救小屋里,一位刚通过心肺复苏考核的市民,成为医院培训的第4666名“第一目击者”。这座2020年挂牌的省级示范基地,已让四千余名普通市民掌握了急救技能。2024年活动数据显示,急救培训已覆盖超3万名社区居民。
图:“急救白金十分钟”患者教育活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通过连续十年急救培训(2014-2024年),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推动市民急救技能普及率从不足1%提升至50%,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年均成功救治案例超10例,形成“全民响应、生命接力”的急救网络。
“传播必须穿透不同圈层。”袁海斌书记的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医院自制的《蛇毒心肠,妙手回春》科普视频斩获全国大奖,中国抗癌协会授予双重认证牌匾……这一切都见证着这家医院从疾病治疗到健康促进的跨越。
当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韩昌隆带着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技术走进岳塘区书院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这个曾经连基础理疗设备都不全的基层机构,一年内开展了14项中医新技术。
作为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的首批“第一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医者红”党员志愿服务队成员——这支由72名党员专家组成的队伍,正在把三甲医院的技术标准刻进31家医联体单位的诊疗流程中。
“派驻一名专家,培训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百姓。”韩昌隆的实践印证着这句话:书院路中心新增的中医康复科,让周边居民告别了跨区就医的奔波。这种改变不止于技术:通过党建结对,全科医学、神经内科等专家团队每周下沉指导,卒中和胸痛患者有效救治开始时间缩短20%,这意味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图:持证护士上门为老年患者服务(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让卧床老人足不出户享受三甲护理,这是党建与民生的最深融合。”袁海斌书记指出。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中心,151名持证护士全年完成2039单上门服务,为平均年龄66.35岁的居家患者更换胃管、处理压疮。这项服务自开展以来,患者与护士满意度持续保持双百纪录。
改变同样发生在医联体的“神经末梢”。通过影像诊断中心,全市31家医疗机构实现检查结果互认;而儿科实行的全市晨会交班制度,让突发重症患儿转运时间压缩至黄金1小时内。
当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标准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落地时,这个67年间服务超30万人次的老牌三甲医院,正在构建新的健康防线。胸痛中心30分钟溶栓、卒中中心4.5小时溶栓,通过同质化培训覆盖到全市31家医联体单位;而在韶山红色旅游区,标准化创伤单元的建立,让游客意外伤害处置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
第一书记韩昌隆医生在社区服务中心(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在慢病管理领域,糖尿病的“筛查-评估-干预"闭环已惠及数万患者。这种"急慢分治"的网格化布局,印证着袁海斌书记在论坛上的承诺:“让每个湘潭人在家门口看见健康希望”。而正在筹建的湘潭肿瘤研究中心,将把肿瘤放疗精度推进至亚毫米级——
这些突破的终点,始终指向同一个坐标:用市级优质资源,解地县健康难题。
67年,从八大厂矿的医疗站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单位,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用31家医联体、4666名急救志愿者、2039单居家护理的实绩,诠释着“医者红”品牌的真谛。
正如袁海斌书记在专访中所说: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从来不是口号,而是30万次义无反顾的出诊、100%满意的护理、50%患者不再跨区求医的真实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