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04-04
“我们是从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中来的,所以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做科普,有人听,有人爱听。”这是张之瀛在《了不起的自己》现场跟高巍说的话。
张之瀛讲自己和上级大夫给患者凑车费,背逝者上车的故事,也讲患者送自己蚂蚱和土豆。他讲自己一路走来的恩师,霍勇、孙宁玲……也讲自己随身带着病理生理学、记无数本笔记的故事。他讲自己单平台4000个视频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讲自己早上五点起来的日常。
所有的讲述汇成《了不起的自己》的模样:凡事非“一朝一夕”。
▼
单平台4000多个作品
在张之瀛的短视频视频主页上,显示有4000多个作品。这让同为医学科普工作者的高巍惊叹。
如何安排科普时间?“就是早起一会儿,还有一个见缝插针,”张之瀛说,有时候诊室没人,两分钟自己也录一个。这对于自己来说最开始是一个挑战,但后来就是一种习惯。
录什么内容?2016年前就开始做科普的张之瀛,起因是在临床上碰到了太多的问题。前一个患者问完问题,后一个患者又问同样的问题。于是,他开始决定借助传播的力量。我们总以为很多事情需要做很多的准备,但契机往往就是水到渠成。
录制科普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挺打击自信心”的时候。前几年他录制了一个Liddle综合征的视频,280万粉丝,却只有300个阅读。过了半年,有个评论说,“我总觉得我儿子有这个病,后来去省城看病,再三提醒,最终确诊了,现在一切都很好。”也许,很多事情的意义并不是用流量去衡量。
▼
她送了我一篮子蚂蚱
与患者的故事很多很多,在张之瀛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的,是那一篮子蚂蚱。
那是一个春天,三四月份,下着小雨。张之瀛和上级大夫背着一位死去的患者,从病房到车上。一路上,患者的女儿都在哭,还有患者年纪很大的丈夫。车费是两位大夫凑的,张之瀛140元,上级大夫160元。这是他们送这位风心病老患者的最后一程。把她送回家。
秋天的时候,小姑娘回来了,带回来一篮子蚂蚱。张之瀛“一看也没人要,医院咱也没地儿扔,拎回家了”。回到家之后,农民出生的母亲一席话让他永生难忘。
“你们都不懂,你知道这一篮子蚂蚱是什么吗?抓一个蚂蚱不是磕一个头,你想她给你抓了这些蚂蚱,这是给你磕了多少个头?”
除了蚂蚱之外,还有土豆。在西藏义诊,午饭时间,周围的居民给烀了一锅土豆。张之瀛说他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土豆。
于医者而言,那些与患者并肩作战的瞬间,永远是自己不断前行的理由。
▼
一直在校准自己的心
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一定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来时路。
在张之瀛的成长生涯中,“老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在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清玉教授说“年轻大夫,病理生理学,你看几十遍都不多。”他就乖乖地带着病理生理学的书籍,没事儿就翻翻。心内科大夫应该懂点超声,他就又跟着王廉一教授学超声。张之瀛就像是一块海绵,在医学的海洋里,不断地去充实自己。
后来,霍勇教授和孙宁玲教授成为张之瀛的老师。每次跟二位老师看病人,张之瀛都会揣着一个小本,记下一些看诊的重点。回去后,再拿出大本,一点点地去消化吸收。如今,这样的本子有了好多个。
在节目现场,张之瀛这样描述自己看到两位老师的心情,就像是“一个喜欢篮球的年轻少年坐在电视机前或者是在篮球场边看到迈克尔·乔丹的那种感觉”。在他眼中,“两位老师医术高医德高,对待人民群众的心真诚热诚。所以说我也是一直在向两位老师学习,也是用两位老师的行为一直在校准自己的心。”
了不起的自己,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坚持和热爱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张之瀛用无数个清晨的笔耕不辍,用无数次面对镜头的真诚讲解,用对患者的一颗赤诚之心,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了不起”。
你呢?今天在坚持吗?
下一期节目,高巍医生将对话CHTV新媒体传播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瓣膜与房颤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白辰。
真实故事:每一期节目都通过真实的医疗故事,展现医生、患者及医疗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深度访谈:通过与医疗领域杰出代表的深度对话,揭示医疗行业的艰辛与荣耀。
医学科普:节目中穿插实用的医学科普知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健康与疾病。
高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