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普了,病理》│肺影节踪——从疑似到精准的病理革命

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08-15

呼吸,这件我们每天重复两万多次的小事,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健康暗码。当 CT 影像上跳出一个几毫米的“小阴影”,它到底是炎症留下的 疤痕”,还是需要警惕的“定时炸弹”?为什么医生总说“得做病理才能确诊”?穿刺会不会让肿瘤扩散?靶向药真的能让晚期癌症变成“慢性病”吗?这些问题,本期节目都有答案。

01
本期嘉宾

张智弘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病理科主任 主任医师

郭人花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肿瘤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徐   海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放射科 主任医师

02
本期看点


张智弘:我们和影像的关系——影像就像侦察兵,病理相当于法官判定性质,相辅相成。

徐  海:精准治疗必须要拿到病理结果病理看微观,我们影像看宏观。

郭人花:《“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总体癌症生存翻倍,到2030年能够翻到46%左右,难度比较大,但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03
重点内容


CT 都看到毫米级结节了,还得靠病理定性?

很多人疑惑:CT 都能看清毫米级的肺结节了,为何一定要病理检查才能定性质?

张智弘主任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影像科医生看 CT,就像在网上看网友——能看到大概样子,但可能‘同病异影’(一种病有不同影像)或‘异病同影’(不同病影像相似);而病理医生通过穿刺取组织,相当于‘网友奔现’,直接看细胞和结构,才能揪出本质。”

影像说要手术,病理却让观察?

“影像看宏观,病理看微观,各有局限。” 比如有些结节看起来有“恶性征象”(如毛刺、凹陷),但可能是结核、真菌等良性病变,和肺癌影像几乎一模一样。这时候,就得靠病理穿刺“一锤定音”。

划重点:CT 引导下穿刺是关键一步,医生会避开肋骨、脏器,精准命中病灶。哪怕是 “芝麻大”的结节,只要位置合适(比如表浅、活动度小),也能穿到。

穿刺会让肿瘤扩散?概率低到可以忽略!

不少人担心:穿刺会不会刺激肿瘤扩散?

徐海主任解释:“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概率极低 —— 我们每年做近万例穿刺,碰到的不到 10 例。而且穿刺后会马上治疗(手术、靶向药等),风险远小于‘盲目治疗’的危害。”

至于疼痛“针穿皮肤和胸膜时会有点感觉,一旦进了肺里就没知觉了,不用害怕”

分子病理时代,靶向药怎么“精准打击”?

“病理确诊肺癌后,为啥还要做基因检测?郭人花主任说:“就像打敌人要找‘领头的’,肿瘤也有‘靶点’(比如 EGFR、ALK 基因),找到它才能用靶向药‘精准打击’。”

举个例子:ALK 通路被称为钻石通路,一旦检出,患者用靶向药可能存活七八年,生活质量还很高。这就是为啥确诊后别急着化疗,等 7-8 天的分子检测结果很重要 ——有靶打靶,效果加倍

治疗中发现新结节、肿瘤缩小了,还需要病理吗?

靶向治疗后肿瘤缩小了,要不要再做病理?

郭人花主任说“肿瘤缩小后一般不用穿,但如果又长大了,可能是耐药了,这时候必须穿刺查新靶点,换方案。”

复查发现新结节,只看影像能调方案吗?

不行!“新结节可能是转移,也可能是炎症。能穿刺就穿刺,不能穿就观察 2-3 个月,长大了再进一步检查。”

多学科协作(MDT)有多重要?一个案例告诉你

徐海主任分享了个典型案例:一位南医大老师的肺结节随访多年,每次复查都没变化,但和最早一次对比发现增大了,还出现新病灶。

MDT 团队讨论后先穿刺,确诊腺癌;再进一步检查,发现新病灶是隐球菌感染。最终手术切除原发肿瘤 + 真菌病灶,患者恢复得很好。

“单一学科容易有偏差,多学科联手才能少走弯路。”

发现肺结节怎么办

徐海主任强调:绝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性的,不用慌!

实性结节:如果是恶性,恶性程度较高,需警惕;

磨玻璃结节:亚洲女性不吸烟人群常见,很多是“惰性癌”,一辈子不变,不用过早干预。

随访比一刀切更重要,定期复查、对比变化,才是聪明做法。

9年生存期!晚期患者如何带癌生存?

暖心案例:2016 年一位晚期肺腺癌女性患者,有基因突变,用一代靶向药 8 个月后耐药。通过基因检测找到新靶点,参加双靶药临床研究,如今已存活 9 年,像高血压患者一样定期用药,还能画画、过正常生活。

正如郭主任所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希望肿瘤生存率翻倍,从 25% 到 46%,很难,但有希望。”

写在最后

肺结节不可怕,可怕的是“瞎紧张” 或 “不作为”。

从 CT 发现异常,到病理定性,再到分子检测指导治疗,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定期随访、相信多学科团队,才能让呼吸更安心~

愿大家都能畅快呼吸,拥抱健康!


相关阅读

相关栏目

健康中国行动

在线访谈

名医堂

名院风采

院长论坛

专题节目

药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