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普了,病理》│外科手术后转核医学科仍需病理参与?

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08-07

"肿瘤都切了,病理报告还重要吗?"有些患者术后拿到病理单时,总以为这是"走流程"。但核医学与外科医生直言:从手术方式到后续治疗,病理科才是真正的"幕后总指挥"!


嘉宾介绍


梁智勇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


林岩松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革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


▌关键1: 甲状腺癌四大类型,病理分型决定治疗方案


甲状腺癌有四大类型,其中髓样癌堪称"叛逆分子":


乳头状癌(占比最高):起源于滤泡细胞,保留摄取碘的功能,术后可用放射性碘治疗。


滤泡状癌:同样起源于滤泡细胞,恶性程度略高于乳头状癌,也可通过碘治疗控制残留病灶。


未分化癌:起源于滤泡细胞(低分化型),恶性程度极高,无法通过碘治疗控制。


髓样癌(占比1%-2%):起源于滤泡旁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无法摄取碘,需依赖靶向治疗。


林岩松教授强调:只有病理明确分型后,才能确定患者是否适合碘治疗。例如,髓样癌患者常问"能否用碘治疗",答案是否定的——因其未表达涉碘蛋白,无法吸收放射性碘。


▌关键2:术前病理诊断是"手术导航仪"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癌):手术范围相对较小,残留癌细胞可通过碘治疗清理。


髓样癌:若按分化型癌的"小手术"处理,很可能因转移范围广导致切不干净!


▌关键3:术后病理报告是"治疗方案说明书"


术后病理需明确以下信息:


肿瘤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侵犯周围组织?


高危因素:如脉管侵犯、神经侵犯等,直接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治疗。


基因检测:髓样癌患者需筛查RET基因突变,判断是否为遗传性肿瘤


甲状腺癌治疗不是"一刀切",从病理分型到个体化方案,每一步都藏着影响预后的关键细节。


视频链接:《科普了,病理》│外科手术后转核医学科仍需病理参与?

相关阅读

相关栏目

健康中国行动

在线访谈

名医堂

名院风采

院长论坛

专题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