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科作为医学领域的关键一环,其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深刻影响着未来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医学教育不断革新、人工智能加速渗透的当下,病理教学正经历着怎样的变革?又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 “秘籍”?
嘉宾介绍
▼
"过去我们总担心学生记不住知识点,现在更焦虑他们不会用知识。"步宏教授一语道破病理教学核心转变。在"早临床、多临床"理念驱动下,病理课堂早已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案例驱动教学:通过真实病例串联形态学改变、分子机制与临床决策,让学生建立"细胞形态-疾病本质-治疗方案"的完整思维链。▌规培前置渗透:在本科阶段引入规培思维,通过虚拟取材系统模拟真实操作,解决医学生"上手难"的伦理与实践困境。▌技术赋能认知:当学生用平板电脑替代显微镜观察数字切片时,教学重心已转向"如何从海量影像中提炼诊断逻辑",而非单纯识别细胞形态。
▼
"80岁老教授站在讲台上,不需要讲稿,眼里有光。"邢晓明教授分享的《病理人口述史》项目,为思政教育开辟新路径:▌沉浸式精神传承:通过老一辈病理学家亲述"一张切片守一生"的从业故事,将"责任、奉献、坚守"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人生叙事。▌创新文化反哺:当00后医学生用新媒体重构经典病例,用AI算法优化诊断流程,这种"双向奔赴"正推动着学科文化的代际传承。
▼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病理教育者展现出的开放性与前瞻性: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实验室",医学生可在虚拟器官上反复演练取材操作。数字病理库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随时调取全球顶尖医院的罕见病例切片。步宏教授强调:"机器替代重复劳动,人类专注复杂决策",未来病理人需强化"临床-影像-基因"多维度信息整合能力。
▼
"当分子病理突破瓶颈,病理科将成为精准医学的'最强大脑'。"步宏教授的论断揭示学科发展方向:▌技术融合加速:基因测序、蛋白组学与数字病理的结合,使"一片组织看全身"成为可能。▌人才需求升级:步宏教授强调“机器可能越来越能干,但人不能越来越萎缩”。新一代病理人需兼具"显微镜下的洞察力"与"数据海洋的导航力",在AI辅助下完成从"疾病诊断师"到"健康管理师"的角色蜕变。
视频链接:《科普了,病理》│ 病理教学秘籍大公开,速来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