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普了,病理》│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病理才是判断 “瘤品”的“火眼金睛”

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09-11

很多人觉得甲状腺癌是“懒癌”,预后好就可以掉以轻心?其实不然 —— 甲状腺癌不仅有死亡风险,更有复发风险,而判断复发转移风险、指导后续治疗的核心,全靠病理诊断“一锤定音”。


嘉宾介绍


梁智勇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


林岩松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革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


一、病理说了算:这些细节藏着复发转移的 “密码”


甲状腺癌的复发风险不是凭感觉判断,而是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 + 分子检测,从细节里 “抠” 出来的。关键判断依据包括:


肿瘤本身特征:病灶大小、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有侵犯的患者复发率更高)、是否有血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没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灶大小、是否侵犯淋巴结被膜,甚至中央区、侧方淋巴结是否都出现转移;


分子特征:这是 “隐藏的风险信号”,比如 BRAF 基因突变(会增加淋巴结转移、复发及死亡风险)、TERT 启动子突变(提示复发率显著升高),尤其是两者 “双突变” 的患者,更容易出现 “碘难治”,预后更差。


林岩松教授形象地说:“人有人品,肿瘤也有‘瘤品’。这些病理特征就是‘瘤品’的说明书,能提前预告它会不会变坏。”


二、为什么要做分子检测?揪出 “表面老实” 的 “坏分子”


关常规病理诊断靠显微镜看细胞形态,但有些甲状腺癌 “表里不一”—— 形态上和普通肿瘤没差别,分子层面却已发生 “变坏” 的改变。


梁智勇教授解释:“比如 TERT 启动子突变、p53 基因突变,这些‘坏分子’藏在细胞里,形态学上看不出来,但会让肿瘤更具侵袭性。通过分子检测把它们找出来,才能实现更精准的风险判断。”


举个例子:同样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若病理提示是 “高细胞亚型”“鞋钉样亚型”,或伴有 BRAF/TERT 双突变,临床就会 “严阵以待”—— 这类患者复发风险更高,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方案。


三、病理指导治疗:从“盲目用药”到“精准打击”


病理提供的风险分层,直接决定了治疗策略的选择:


高风险患者:比如有被膜侵犯、多发淋巴结转移、BRAF/TERT 双突变的患者,需要 “火力全开”—— 早期就用足治疗剂量,避免肿瘤逐渐耐受治疗变成 “碘难治”。


碘难治患者:若病理提示双突变导致碘治疗无效,临床会及时调整方案,采用针对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药物,实现 “精准打击”。


低风险患者:没有上述高危特征的患者,无需过度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正如林岩松教授的金句:“借我一双慧眼,助我们精细用碘。” 整合病理的肿瘤特征、淋巴结情况和分子信息,才能明确患者的风险等级,让治疗既不 “手软” 也不 “过度”。


四、关键提醒:甲状腺癌术后,别忽视病理随访


甲状腺癌治疗后不是一劳永逸,病理监测需贯穿全程:术后病理报告中的 “切缘是否干净”“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子突变类型”,都是后续复查和治疗调整的核心依据。尤其是有高危分子特征的患者,更要遵医嘱定期随访,早发现复发苗头。


甲状腺癌的“懒” 与 “恶”,从来不是绝对的。而病理诊断,就是帮我们看透肿瘤本质的 “火眼金睛”—— 从判断风险到指导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为 “精准抗癌” 保驾护航。


视频链接: 《科普了,病理》│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病理才是判断 “瘤品”的“火眼金睛”

相关阅读

相关栏目

健康中国行动

在线访谈

名医堂

名院风采

院长论坛

专题节目

药品信息